光学变焦|Vidda C1首批用户反馈:亮度低、无光学变焦、画面磨砂颗粒感强?

光学变焦|Vidda C1首批用户反馈:亮度低、无光学变焦、画面磨砂颗粒感强?

文章图片

光学变焦|Vidda C1首批用户反馈:亮度低、无光学变焦、画面磨砂颗粒感强?

文章图片

光学变焦|Vidda C1首批用户反馈:亮度低、无光学变焦、画面磨砂颗粒感强?

文章图片

光学变焦|Vidda C1首批用户反馈:亮度低、无光学变焦、画面磨砂颗粒感强?

文章图片

光学变焦|Vidda C1首批用户反馈:亮度低、无光学变焦、画面磨砂颗粒感强?

作为首台三色激光4K投影 , Vidda C1似乎在投影行业卷出了新高度 。 虽然小编还未拿到真机 , 但目前第一批用户已拿到货 , 电商和内容平台也出现了不少反馈 。 结合官方信息和网上的反馈 , 小编对C1这款新品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 究竟它的产品力如何 , 是无脑冲还是让子弹飞一会儿?看完你就有答案了 。
亮度低 , 只能夜间投小屏
从光源上讲 , 三色激光要比三色LED和单色激光的亮度和色域上限更高 , 能展现自然界更多的色彩 。 但众所周知 , 激光器的成本较高 , 可选择的个数组合 , 通常是28、14、8个的封装方案 , 再搭配不同数量的红绿蓝激光器 。 例如 , X3 Pro这种单色激光 , 都是选取8个蓝色激光器 , 以1*8或2*4的封装呈现 , 配合以荧光色轮来产生三原色从而实现图像显示 。 因此 , C1虽然采用了三色激光 , 但激光器的数量肯定比三色激光电视要少得多 , 加上标称亮度仅为1350ANSI流明 , 猜测激光器数量也在8个左右 。
但亮度太低 , 就会对观看环境有很高的要求 。 再好的色彩还原能力 , 一旦开窗开灯 , 也会被环境光严重破坏 。 相信大部分用户绝不能接受永远只能晚上关灯才可以观看 。 而且画面亮度与投影面积是正相关关系 , 画面越大 , 画面亮度就会越低 。 因此 , 想要入手C1的朋友 , 一定要仔细考虑自己和家人的观影习惯 , 以及自己的屏幕尺寸大小 。 如果还是选择亮度超过2000ANSI流明的三色LED 4K投影 , 或是等后面出亮度更高的三色激光4K投影 。


无光学变焦 , 侧投必然损失画质
性能方面 , Vidda C1搭载了4K投影的标配处理器——联发科MT9669 , 并拥有4G+64G的存储方案 , 以及必备的画面自适应 。 在性能功能方面 , 已能跻身一线 。

但C1也存在一个先天的缺陷 , 那就是它没有携带光学变焦镜头 。 这样一来 , 当C1在做自动避障、自动入幕和梯形校正时 , 就只能依靠裁切像素点的方式调整画面 , 必然带来较大的分辨率损失 。 下面两张图虽然是峰米V10的照片 , 但C1、V10、X3 Pro都没有光学变焦镜头 , 道理完全一样 。 可以看出 , 如果没有光学变焦镜头 , 光是分辨率的损失会有多大 。 这样一来 , 高价4K的价值 , 就大大缩水了 。

更重要的是 , 画面调整时 , 除了分辨率 , 亮度和色彩也同样会有较大程度的降低 。 这就是为什么有光学变焦的投影价格更贵的原因 。


三、激光散斑与画面磨砂感

三色激光投影虽然拥有更高的色域并能突破更高的亮度 , 但散斑的存在 , 也会严重影响画质 , 甚至达到人眼无法接受的程度 。
原理上讲 , 激光具有单色性、相干性、方向性的特色 。 相干性是因为光具有波动性 , 当两个光源的两列波在空间堆叠时 , 每个点的振荡 , 是两列波在该点轰动的组成 。 可以理解为 , 我们用手抓不住的光 , 在空间内还是会\"相撞\" 。
当激光照射到幕布时 , 幕布那看起来平整但实际很粗糙的外表 , 其实是由很多的点的组合(面源) 。 而各个点 , 又会对入射光进行反射或透射 。 不同的点(面源)的反射光或透射光 , 就会产生不同的相位 , 当它们的光线相遇后 , 就会产生干与 。

由于点(面源)数量巨大 , 且互相独立 , 各光线产生剧烈无规矩的强弱改动 。 这些干与后的光线 , 就构成了无规矩的散斑 。 视觉效果就像是许多的斑点 , 网上所谓的磨砂感就是这么来的 。 目前不少用户反馈的C1画面散斑问题 , 仍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 这在使用方面确实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 就算有合适的幕布能够解决 , 也缺少了投影走到哪用到哪的自由度优势 。

【光学变焦|Vidda C1首批用户反馈:亮度低、无光学变焦、画面磨砂颗粒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