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靠一个创意融资65亿美元,斩获500亿美元订单,这家欧洲公司想战胜宁德时代( 三 )


就当前而言 , 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显示 , 中国控制着世界上近一半锂的提炼产能 , 同时生产了全世界四分之三的锂电池 。
在大规模制造方面 , 宁德时代的“极限制造” , 追求的目标是把产品缺陷率从百万分之一优化到十亿分之一 。
这都不是Northvolt刚刚建立的工厂 , 或者还在PPT上的工厂能够达到的制造技术 。
至于人力和基建 , 中国“基建狂魔”的绰号已经说明了一切 。
这种竞争环境下 , Northvolt选择继续打出自己的“环保牌” 。
Northvolt表示制造电池的原材料供应商“必须经过认证” , 以确保后者的开采活动不会影响环境 。
这被称为“可持续的透明度” , 众所周知的是 , “透明”是欧洲最喜欢的形容词之一 。
但成本是无法绕开的话题——所以Northvolt的计划是在追求环保的同时 , 能把价格也做到和来自亚洲的竞争者同一水平 。
Northvolt在2017年初宣布了一个堪称雄心勃勃的目标——使锂电池成本降到低于100美元/kWh(当时价格超过200美元/kWh) 。
但是在2021年 , 宁德时代的电池单价就已经降到了784元/kWh , 距离100美元/kWh已经非常接近 。
很显然 , 目前Northvolt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它的客户必须为电池支付更高的采购价格——据说每度kWh的成本比其他供应商要高出5% 。
按照市场研究机构IHS Markit的预测 , 2023年锂电池的平均成本将降至100美元/kWh以下 , 这也是电动车售价与燃油车持平的临界点 。

押注欧洲 , 各路资本重仓电池独角兽直到现在 , Northvolt甚至还没有向客户交付哪怕一块电池 。
它签了一大堆的供应合同 , 客户包括宝马、大众、斯堪尼亚(一个欧洲卡车制造商)、沃尔沃、极星(吉利和沃尔沃联合打造的高端电动品牌)等 。
按照规划 , Northvolt每年能够提供60 GWh的电池产能——但这只相当于宁德时代2021年出货量的62%(96.7GWh) 。
值得一提的是 , 宁德时代提供的都是高标准的电池 , 客户中包括特斯拉这样的旗帜性车企 , 而且经过了电动车用户的验证 。
但Northvolt的那些“世界级客户”还停留在纸面上——它的技术状态、安全性能等 , 外界还知之甚少 。
宁德时代甚至都在寻找新的商业模式了(统一电池标准的换电方案) 。
这意味着Northvolt距离变成宁德时代 , 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但Northvolt的投资人并不担心这一点 , 他们已经把Northvolt视为欧洲老牌汽车行业变革的旗手 。
Northvolt刚成立时 , 皮特·卡尔森说自己希望融资40亿欧元 , “我很确信我们对行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具备吸引力” 。
投资人接受了他的说法 。
皮特·卡尔森和保罗·萨鲁提最早的支持者是瑞典投资公司VINNOVA(瑞典创新局)和瑞典国家能源署 。
作为人口仅1000万的北欧小国 , 瑞典是少有的打造了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 , 在飞机、汽车、通讯、医药等方面都有不俗的实力 , 光是汽车就有沃尔沃、斯堪尼亚、科尼塞克(一个超跑品牌)等知名品牌 , 这还不包括已经倒闭的萨博(SAAB) 。
瑞典人从皮特·卡尔森和保罗·萨鲁提的商业计划书中看到了汽车行业转型升级的机会 , 所以给予大力支持 , 包括直接掏钱补助Northvolt 。
所以创业还没有3个月 , Northvolt就获得了一笔来自个人、且数额达到1200万欧元的天使投资 。
拿着这笔钱 , Northvolt在斯德哥尔摩建立了总部 。
天使轮之外 , 2017年Northvolt又获得了两轮接近3000万欧元的风险投资 。
到了2018年 , 西门子、斯堪尼亚、ABB等工业巨头开始投资Northvolt , 瑞典国家能源署也给予了1500万欧元的政府补助 。
后来大众汽车成为Northvolt的最大投资者——2019年就投入了9亿欧元 , 2021年年中的最新一轮融资中又投入6.2亿美元(约5.8亿欧元) 。
这让大众汽车拥有Northvolt大约20%的股份 。
当然还有高盛 。
这家投资巨头参加了Northvolt 10.15亿美元的A轮融资 , 并领投了27.5亿美元的 C轮融资 。
值得注意的是 , 欧洲的一些养老基金也把Northvolt视为稳赚不赔的投资标的 。
其中包括瑞典和加拿大养老基金 , 以及丹麦最大养老基金ATP , 等等 。
通过股权融资和债务方式 , Northvolt筹集的资金超过了65亿美元 , 这已经超过了皮特·卡尔森最初想要的40亿欧元(约43亿美元)的融资金额 。

要么做大 , 要么回家2021年12月29日 , Northvolt生产出了欧洲本土第一块锂离子电池 , 并认为这是“欧洲工业史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