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预防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部门协作

法治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侯建斌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正式实施。在儿童节到来之际,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举办“儿童乘车安全的法治与共治”研讨会,多位国内妇女儿童保护专家、法律专家及道路安全专家,就深化儿童乘车安全保障制度、保护儿童的生命健康权进行了深入探讨。
儿童乘车存在三大安全隐患
道路|预防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部门协作】目前,我国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率不尽如人意。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机动车辆研究室主任周文辉坦言,我国的交通事故导致儿童的死亡,虽然近几年保持下降趋势,但总量仍然比较高,每一例孩子因交通事故的死亡对于家庭而言都不可接受。很多发达国家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都很高,而目前我国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则有很大提升空间。这与家长的安全意识、法律约束、宣传教育以及产品使用不便等多方面都有关系。
比如,家长经常会让儿童坐在副驾驶位置或者让儿童使用成人安全带,要么家长抱住儿童乘车,这种“中国式保护”是儿童乘车的三大安全隐患。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曾就儿童乘车进行碰撞试验,作为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系列试验的一部分,它模拟目前主要的道路交通事故形态,测试车辆以及车内儿童安全座椅对于人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对于儿童假人的头颈部、胸部、腹部等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儿童座椅主检工程师徐哲介绍说,C-NCAP碰撞测试及诸多交通事故均表明,没有使用儿童座椅,孩子直接坐在后排会“飞”出去,和车内的前排座椅或者仪表盘等物体发生二次碰撞,造成严重损伤。
她解释说,在碰撞瞬间,车内物体会产生30-50倍自身重量的惯性力,如果家长怀抱孩子在后排,一个10公斤的孩子则会产生300-500公斤的力,家长很难抱得住。即使侥幸没有完全脱手飞出,家长由于惯性作用身体会压迫孩子,使孩子撞到前排座椅,受到比较大的伤害。此外,家长抱着孩子坐在副驾位置,一旦安全气囊打开,会造成孩子头部和颈部的错位,甚至导致死亡。如果气囊没有打开,孩子很可能会撞在仪表盘或者挡风玻璃上。
立法是全面保护儿童乘车安全的重要保障。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8条明确规定,监护人应“采取配备儿童安全座椅、教育未成年人遵守交通规则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这为中国预防未成年人交通伤害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也使得儿童安全座椅成为儿童乘车出行的必选项。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显示,在报告调研的175个国家中,有84个国家制定儿童约束系统的国家立法。
今年,我国也成为有全国性立法的国家之一。儿童安全座椅之所以得到法律上的约束,是因为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等约束装置是目前保护儿童乘车安全的最有效手段,是减少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重要途径。
立法执法各环节仍需细化
“未成年人保护法将儿童安全座椅首次写进全国性立法,彰显了国家对儿童乘车安全问题的重视。”浩天信和合伙人会议主席朱征夫律师表示,未保法第18条中对于配备儿童安全座椅使用了“应当”的字眼,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从根本上解决了法律依据的问题。对道路安全交通法的修订以及各地的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细化,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和上位法的指导作用。
虽然有了全国性立法,但目前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没有对儿童安全座椅强制使用和儿童乘车安全制度进行更为细致的规定。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指出:“未保法、道交法,地方的未保条例和道交条例,其实是一个法律体系,很多问题不是单纯靠一部法律就能够解决。未保法确立了这样一个规则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未来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订,包括地方未保条例和地方道交条例的修订,应当把这个问题写得更细致,更具备可操作性。”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工青妇室处长王阳指出,在今年3月公安部公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中增加了儿童乘车安全的内容,对禁止儿童乘坐副驾驶和强制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等约束系统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罚则。如对于应当乘坐安全座椅的对象采用140厘米的身高标准,相较于之前地方立法的年龄标准,更科学、更便于操作。如果能得以通过,将推动未成年人乘车安全保护制度的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