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进击的巨人》:一部烂尾片对人类和平的野望

作者:徐飞
日本现象级动漫《进击的巨人》大结局了,网友几乎一致吐槽其烂尾。
主角艾伦为了让人类实现永久和平,就发动“地鸣”——一种控制全部巨人进行攻击的方式,屠杀了自己种族艾尔迪亚人之外八成的人类,可谓是惨烈异常!
他的逻辑出发点是“平衡”,一方面,他剥夺了艾尔迪亚人的巨人之力,一方面,他抹掉了其他全人类的八成,这样的话,双方就能够在力量上不分上下。
只要力量均衡,就能制止战争。
这种思想属于国际关系理论古典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即国家可以通过阻止任何一个国家获得足够的军事力量来统治所有其他国家来确保其生存。一些现实主义者认为,均势比具有优势国家更稳定,因为敌对联盟之间力量均衡时,侵略是无利可图的。
战争|《进击的巨人》:一部烂尾片对人类和平的野望
文章插图
那么,艾伦的和平理想真的可以实现吗?
一、均势理论不可靠
很遗憾,力量均衡是不能保证带来和平的。
大家都知道,自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欧洲就没有真正的大一统国。
阿尔卑斯、比利牛斯等山脉将欧洲地区分割成不同的地理单元,这些地理单元的面积都差不多,人口、资源也都彼此不相上下。与此同时,这些地理单元发展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水准也都几乎在一个水平线上。
在历史上,欧洲这些国家之间的力量都是长期保持均衡状态的,没有出现过什么压倒性的势力。这种情况,在《枪炮、病菌与钢铁》里,被作者贾雷德·戴蒙德认为是“优化分裂”。所谓“优化分裂”,就是指这种分裂的程度是适中的,不像印度那种裂得稀碎的状态。
但是,各国之间力量的平衡并没有给欧洲带来持久的和平,而是持久的战争。光是耳熟能详的战争就有英法百年战争、三十年战争、路易十四的称霸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等等。加上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战争、亚洲游牧民族的入侵以及北欧维京人的骚扰,欧洲好像没有一天消停过。直到维也纳和会,欧洲建立了大国协调和实力均衡原则,才勉强实现了50年的和平。
不过,随着德国的统一和强势崛起,加上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打破了欧洲大陆势力均衡,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建均势的连锁反应。为了自身安全,大国之间纷纷结盟,大国与其周边邻国或势力范围内的小国形成保护关系,到了一战前夕,欧洲形成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个军事集团。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实力不分上下,相当均衡。但是,一战还是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并且给欧洲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
战争|《进击的巨人》:一部烂尾片对人类和平的野望
文章插图
可能读者会有疑惑,在美苏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不是没有开战么?是的,美苏两强因为都拥有强大核武库,的确没有直接互相薅头发,但是,它们在全球通过各自的代理人,进行了一次次的战争。
代理人战争作为一种间接战略,通常指实力强大的大国或邻国不直接参与,而由其代理国或者国内代理方参与的战争,例如中国春秋时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郑国与宋国分别作为晋国和楚国这两个体系大国的代理国经常发生战争。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曾把代理人战争比作“最便宜的保单”,由于可避免大国直接对抗,代理人战争曾是美苏全球争霸的首选方式。在冷战期间,据统计,全球共爆发的战争,包括国际战争与国内战争总共有110场,其中认定为代理人战争的达到30场,所占比例为27.3%,比较知名的有上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70年代的安哥拉内战以及80年代的尼加拉瓜内战。
可能读者还会质疑,主角艾伦可是极大削弱了艾尔迪亚人和全体人类的战争潜力,在那个平行世界中已经不存在像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那么战争还会爆发吗?
当然会,当敌对的人类之间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时,那就发动小规模的战争呗。例如在古希腊内部,各个城邦之间就经常发生战争。但是因为都是城邦嘛,战争潜力都很有限,尽管各方都竭尽所能,但是能动员的军队规模还是很小。不过,这并不妨碍它们之间总是打仗。
以伯罗奔尼撒战争来说,初期雅典和属于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一的科林斯的战争,就是一场典型的小规模战争。为争夺波提狄亚,雅典派出的军力是30艘舰船和1000名重装步兵,科林斯人则是派出重装步兵1600名和轻装步兵400名,随后雅典人又派出2000名重装步兵和40艘舰船。
在这次小规模的战争中,波提狄亚和同盟者300人阵亡,雅典公民重装骑兵阵亡150人。艾伦可能没有想过,当人类之间没有能力大打特打之时,完全可以打“村战”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