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预估规模将达5000亿元 别让虚假促销殃及“618”

【经济日报|预估规模将达5000亿元 别让虚假促销殃及“618”】今年618不能再出现涉嫌虚假促销、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老问题 , 否则影响消费者体验 , 还涉嫌违法违规 , 将承担法律责任;对可能存在的预售期过长、配送时效延误等新问题 , 商家也要提前做好预案 , 尽量减少影响 。 只有全社会共同营造、维护好放心消费的大环境 , 消费这驾马车才能驶向更远的地方 。
近期 , 一个火热项目即将启动 , 预估规模将达5000亿元——这就是618电商促销 。 作为上半年最受关注的电商大促 , 今年各大电商平台花里胡哨的玩法少了 , 促销力度更大 , 有可能成为历年来优惠力度最大的618 。
 今年618意义特殊 。 近几年电商大促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 微博上类似中消协公开课提醒618理性消费的话题热度不断上升 。 对平台商家来说 , 618大促表面是让利 , 实际是回血 , 是新冠肺炎疫情反复背景下 , 消费行业难得的大规模回笼资金的机会 。 各平台也需要一份酣畅淋漓的业绩来恢复行业信心、点亮企业财报 。 消费者虽然价格敏感度有所增加 , 但依然有借大促囤点划算商品的需求 , 其消费潜力被激活 。 借这股东风 , 各地政府正积极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来刺激消费需求复苏 。 从某种程度上说 , 今年618不仅是电商平台秀肌肉的赛场 , 更成为共同提振社会消费的重要节点 。 此时 , 让商家回血很重要、让消费者买到实惠商品很重要 , 让全社会看到中国消费市场的韧性和潜力更重要 。
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容易 。 当前物流配送并未完全打通 , 客观上会影响购物热情;受疫情影响 , 不少商家经营困难 , 已承担不起太多让利空间;消费者手里也没有足够鼓的钱包支撑冲动消费 。 在这种情况下 , 各平台密集出台措施为商家减负 , 希望商家尽可能拿出有吸引力的价格 。 此刻 , 商家也只有给消费者真实的优惠、更好的体验 , 才能率先突出重围 。
要注意的是 , 更多优惠不等于消费降级 , 更不代表可以和消费者玩套路 。 过去几年 , 复杂的促销规则、先涨价再降价的惯性操作 , 消耗了消费者对电商大促的信任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等 , 促销价格应以本次促销活动前7日内最低成交价格为基准 。 市场监管总局曾在去年双11前发文 , 禁止采取先提价后打折、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违法方式开展促销 。 此外 , 根据中消协去年发布的618舆情报告 , 产品质量、假冒伪劣、配送质量等问题 , 拉低了消费者体验 。 今年618是一场信心保卫战 , 不能再出现涉嫌虚假促销、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老问题 , 否则不但影响消费者体验 , 得不偿失 , 还涉嫌违法违规 , 将承担法律责任;对可能存在的预售期过长、配送时效延误等新问题 , 商家也要提前做好预案 。
据报道 , 近期还是有平台商家提前10多天上调商品价格 , 以逃避7日成交价这一约束 , 有的商品价格几天内竟然上调千元 。 对于这种行为 , 消费者可以固定证据后向当地消协组织或市场监管部门反映 。 各平台也应强化主体责任 , 加强巡查检测 , 及时遏制商家违规行为 , 避免大促还没开始 , 消费者就已经有失望情绪 。 目前 , 部分平台推出了一键价保功能 , 可帮消费者找出一定时间内买贵了的商品 , 并自动退还差额 。 这些便民措施应当获得更显眼的展示入口 , 并推广到更多平台 , 用技术守护消费者的钱包 , 而不是让消费者自己拿着计算器反复算 。 消费者理性消费也好、冲动消费也好 , 首先应保证能让他们放心消费 。 只有全社会共同营造、维护好放心消费的大环境 , 消费这驾马车才能驶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