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德基|“我只考了76分,不配吃肯德基”:没人意识到,这种奖惩的伤害
文 | 小树妈妈
来源 | 成长树
最近,微博上刷到这样一个视频:
西安一家肯德基店外,一个男孩隔着玻璃,看妹妹大口吃汉堡。
原来,男孩跟爸爸约定,如果考得好,期末就请他吃肯德基。
结果男孩英语只考了 76 分,而上学前班的妹妹却考了 100 分。
文章插图
爸爸为了表示「奖惩分明」,就让他在外面反思一下为什么没考好,于是就出现了视频里的「妹妹吃汉堡,哥哥隔窗看」的场景。
爸爸说,其实已经给男孩点过餐了,就怕他觉得「考没考好都会给他买」,才让他去反思的。
视频下面,很多网友都觉得,这种做法没问题,孩子自己立的规矩,没完成接受惩罚,无可厚非。
文章插图
也有网友认为:
这样做伤害极大,因为侮辱性极强,也根本称不上教育孩子。
其实视频中爸爸这种做法,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考得不好还想吃红烧肉?省省吧。没考一百分,新衣服也不买了……父母是希望通过为难孩子一下,让孩子更有上进心。
但是我并不赞同这种做法,因为这些方法本质上都是在剥夺孩子的自尊,也许短期内有效果,但对孩子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电影《红气球》
无条件的爱,不会宠坏孩子
前面的爸爸说了这样一句话:
怕孩子觉得,考得好考不好,都会给他买。
细细分析,却觉得心酸。
作为一个衣食住行全要依靠父母的孩子,他感受到的却是——只要进了小学,甚至只要有了考试,父母对自己的爱,就有了「附加条件」,那就是:
只有考得好,学习好,才配得到父母的宠爱。
可是,一旦「爱」变得有条件,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就会被破坏。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电影《父子》
原本,孩子以为父母会永远爱自己,但是现在这些条件全部都变成了「紧箍咒」,孩子会慢慢意识到,自己必须用成绩来交换到「爱」,一旦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自己就成为了一个没用的人,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
这种观念一旦在孩子脑海中生根,他就很难坦然面对失败。
孩子是依托我们来到这个世上的,而他最终要成为的还是他自己。
父母最好的爱,是爱一个孩子本来的样子。
而学习,其实也应该是一件很纯粹的事情。
那些不必考虑多余事情的孩子,才更能心无旁骛的提高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目的、学习目标。
沟通方式不对,往往适得其反
无条件爱孩子,并不意味着,孩子出现问题,父母就可以袖手旁观。
只是说,父母不要用物质去关联孩子的学习,甚至惩罚孩子延迟物质上的满足。
因为沟通方式不对,也容易让孩子丧失改变的力量。
著名脑科学家德韦克曾在《论考试不及格的意义》演讲中,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芝加哥有一所高中,孩子们毕业前,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
如果一门课没考过,孩子的成绩不会写不及格,而是暂未通过。
这个「暂未通过」,给孩子的潜在语言不是「你不行」、「你很弱」,而是告诉孩子——你的学习步伐还没停下来,你还需要继续争取啊。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电影《巴黎淘气帮》
关系学家周樊也说:
「人们总以为让对方感到羞耻会让对方反省自己。
事实上,自我改变是需要力量的,而罪恶感是最能扼杀力量的东西。
越去评判或谴责他人,就越剥夺了对方改变的力量。」
芝加哥高中这种「未完待续」的方式,就很值得借鉴。
它不评判孩子,更不指责孩子,它用「暂未通过」给孩子呈现一个开放性的结果。
这样的评判方式,不易剥夺孩子的力量,还会让孩子树立「成长型思维」,明白学习是一件需要持续努力的事。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电视剧《担保》
与其惩罚批判
不如帮孩子提高自我察觉能力
「孩子立了军令状,远远没达到」「明明有能力却频繁出错」说实话,这种状况哪个父母也会不舒服。
但孩子做不到,就扔给他们一句「去反思吧」,这样的惩罚,大多数时候,只是流于形式,让父母发泄了怒气而已。
- 宝妈|那个生完孩子没多久,就变成“老太太”的80后宝妈,后来咋样了
- 羊水|子宫黑漆漆,胎儿会无聊吗?这些“游戏”玩得可溜了
- 妈妈|喝“母乳”和喝“奶粉”的孩子,长大后有哪些区别3个区别明显
- 弓立芳|如何进行高质量亲子沟通?要“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 meg吃鱼的这些讲究,您知道吗?
- 父亲|“谁有吃的给我孩子吃一点”父亲在公交上求助,得知原因乘客泪奔
- 萌娃|“保镖奶爸”送娃上幼儿园火了,气场,步伐没谁了
- 宝妈|三个月的宝宝,为何“偏爱”竖抱?抱对了的宝宝更聪明
- 怀孕|3次胎停后...39岁的她能圆梦吗?
- 医生|让宝妈提心吊胆的“上环”,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可能会有点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