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借势双碳东风:干“实事”的“虚拟”电厂( 二 )


二是可以降低能源的浪费 。 虚拟电厂可以促进新能源消纳 , 通过智能的调控平抑电网的峰谷差 , 灵活有效地利用电力 。 对于新能源的间歇性特点造成的弃风弃光弃水现象 , 发展虚拟电厂 , 将大大提升系统调节能力 , 降低“三弃”能源电量的浪费 。

(深圳上线试运行的虚拟电厂管理平台)
三是可以降低电网的成本 , 节约电厂和电网的投资 。 据国家电网测算 , 若通过建设煤电机组满足其经营区5%的峰值负荷 , 需要投资4000亿的电厂和配套电网;而通过虚拟电厂 , 建设、运营、激励等环节的投资只需要500-600亿元 。 几乎只需要十分之一的资源就可以支撑以往火电厂削峰填谷的效用 。
对于企业来说 , 在虚拟电厂的调节下 , 耗能多的企业可以降低用能成本 。 从江苏试点的收益来看 , 参与虚拟电厂后用户用能效率大幅提升 , 在降低电费的同时 , 还可以获取需求响应收益 。 如无锡试点项目提高园区整体综合能源利用率约3个百分点 , 降低用能成本2% , 年收益约300万元 。
国网湖北电力调控中心此前表示 , 假如武汉市有5%的用电负荷可以通过虚拟电厂进行调节 , 实际效果“相当于少建一座60万千瓦的传统电厂” 。
从某种意义上讲 , 虚拟电厂是一个中心化的“大电厂” , 将各种分布式的能源通过各种储能装置组织起来 , 通过双向控制 , 将各种配电网单位联合起来 , 以智能算法和科学调度 , 盘活了以前那些对于社会来说是沉淀的资源 。
借势“双碳东风”崛起
虚拟电厂在欧美国家发展的较为成熟 , 在国内 , 作为一个新兴技术领域 , 其发展还在探索阶段 。 此前国内的储能技术 , 可再生新能源的装机量有限 , 对于科学的调度技术来说 , 控制和调度的策略与资源有限 , 这些虚拟电厂需要的背景条件并不具备 。 而随着近年来 , 可再生新能源的兴起 , 双碳战略的要求 , 相关政策的支持与引导 , 配套技术的更迭 , 都让虚拟电厂的发展提速 。
国内首个虚拟电厂“国网冀北虚拟电厂示范工程”在2019年12月11日投入运行 。 该示范工程一期实时接入与控制蓄热式电采暖、可调节工商业、智能楼宇、智能家居、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站、分布式光伏等11类19家泛在可调资源 , 容量约16万千瓦 , 涵盖张家口、秦皇岛、廊坊三个地市 。 而在“十三五”期间 , 江苏、上海、河北、广东等地也相继开展电力需求响应和虚拟电厂试点 。
虽然虚拟电厂在能源节约与电网运行中的价值丰富 , 但在建设虚拟电厂的道路中 , 面临的挑战也不少 。
1.顶层设计的指导缺乏 。 在能源圈内 , 行业内人士对于虚拟电厂的认识并不到位 。 目前虚拟电厂处于起步阶段 , 其组织、实施和管理基本上还是沿袭旧有的需求侧管理模式 。 虚拟电厂的范围、主体市场的培育 , 标准体系等并没有明确的建立 , 虚拟电厂的建设意见 , 政策方面缺乏顶层的设计与指导 。
2.管理与监管不明确 。 虚拟电厂属新业态 , 目前遵循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财政部、住建部、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于2017年发布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修订版)》 , 但监管与管理的部门不明确 , 管理职能有交叉 , 协同发力不足 。
3.行业规范标准不统一 。 虚拟电厂的行业标准 , 各类设备及负荷的通信协议不统一 , 数据交互壁垒高、不顺畅 , 增加了虚拟电厂发展的难度和成本 。
4.市场的激励化机制不到位 。 虚拟电厂的激励资金来源不稳定 , 难以支撑虚拟电厂规模化发展 。

虚拟电厂的发展在初期的摸索阶段 , 面对的这些问题 , 需要政策与行业共同的发力 , 这个协同的过程需要各方的配合 。 我们知道电力系统在碳中和的背景下 , 是主要改革的目标 。 电力行业排放约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四成 , 在双碳目标的驱使下 , 电力系统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
结合储能设备 , 虚拟电厂可为电网提供调频、调峰等辅助服务 , 并能够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中 , 实现电网的削峰填谷 , 也是电力系统智能化的重要调节方式 。
虽然虚拟电厂目前没有明确的顶层设计政策 , 但是电网系统的改革一直是产业与国家的重点关注领域 。 今年初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 。 明确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到2025年初步建成 , 到2030年基本建成”的发展时间表 。
这也意味着 , 随着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 电力系统对于调频调峰等辅助服务的需求会持续增加 , 而作为辅助工具中的主体——虚拟电厂来说 , 背靠大树好乘凉 , 虚拟电厂相应的政策与发展等 , 也会借势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