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马克思为何一开始支持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就不支持了呢?

【马克思 马克思为何一开始支持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就不支持了呢?】史景迁的《太平天国》在汉学界当中流传非常广的 , 他与历史学家所研究的太平天国的角度有所不同 , 史景迁无心撰写一部巨细靡遗的天平天国通史 , 也无意阐述太平天国这场运动的宗教信仰 。而他更感兴趣的是研究洪秀全的精神世界 , 称洪秀全及其信徒是在一种“天启式的灵视”之中步入了这场十九世纪的大浩劫运动 。所以他的写作用意在于提供一个清晰有序的脉络 , 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 , 以及他对基督教教义的利用和解读 。
马克思 马克思为何一开始支持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就不支持了呢?
文章图片
说起来很有意思 , 2012年底和2013年年初同样有两本关于太平天国的图书出版 , 两位作者都是史景迁的学生:一本是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裴士锋(StephenR..Platt)的《天国之秋》;另外一本是霍普金斯大学的副教授梅尔清(TobieMeyer-Fong)的《浩劫之后:太平天国战争与19世纪中国》 。两本书对太平天国有一个基本的定位 , 太平天国既不是叛乱 , 也不是革命 , 而是一场“内战” 。裴士锋在访谈中解释说 , 到底是农民起义 , 还是革命 , 还是内战 , 这些术语的选择反映的是历史学家个人判断 , 也就是站在其中一方判断谁对谁错 。如果把这场运动称之为“太平叛乱” , 毫无疑问是站在清王朝一边 。这个概念暗示着太平军是罪犯 , 他们应该为战争中全部的暴力负责 。但另外一方面 , 如果称之为“起义”或“革命” , 那就是站在了反叛者一方 , 认为太平军是对政府残酷统治的反叛 。而用“内战”这个概念 , 它能准确描述这场中国内部战争的规模和力量对比 。这两本书处理这场内战的方式也不同 , 裴士锋对《浩劫之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 说“梅尔清对于19世纪中国战时和战后体验的开拓性研究是一部稀有的学术著作 , 它不仅在知识层面 , 也会在情感层面 , 产生深刻共鸣 。正因其感伤力和洞察力 , 使这部著作具有思想触动性、心灵震撼性 , 以及最重要的眼界开阔性” 。这是因为《浩劫之后》把写作的着重点放在了战争之后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人身上 , 从不同人 , 士人、士兵、妇女、儿童、官员以及变节者等等视角上 , 梳理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内战之一的不同体验和记忆 。在梅尔清看来 , 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 , 太平天国战乱对个人的影响绝不逊色于其对政治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