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噬星空|从《灵笼》终章说起,中国科幻动画的康庄大道还有多远?( 二 )


吞噬星空|从《灵笼》终章说起,中国科幻动画的康庄大道还有多远?
文章插图
虽然如今国内已经很少有人将科幻与幼儿向挂钩,但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幻都被粗暴地归纳为儿童文学。甚至在2018年广电备案的46部类型为科幻的动画作品中,有45部都是面向儿童的子供向。
这与科幻动画在国内的定位有关,中国首部国产科幻动画是1980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丁丁战猴王》,此后国内就延续了科幻动画面向少儿的习惯,推出了许多科普向动画,比如无数人的童年回忆《蓝猫淘气三千问》。真正面向青少年以及成人的国产科幻类动画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一片空白。
然而正是在这段国内的空白期,海外却在历史和科技发展的双重影响下,经历了科幻的黄金时代。
以美日两国为主的科幻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无论是美国好莱坞的《蜘蛛侠》《星际迷航》《星球大战》系列,还是日本的《宇宙舰队大和号》《机动战士高达》《EVA》,都是各国科幻作品的扛鼎之作。也正是这些类型多样的海外科幻作品,承担了国内本该由国产作品负责的启蒙任务。
因而时至今日,在国内许多科幻动画作品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对美日风格亦步亦趋的模仿痕迹。不论是早期《雄兵连》、《纳米核心》,还是今年播出的《星骸骑士》,它们在叙事风格、人物建模和故事设定上都与国外科幻作品十分相似。
吞噬星空|从《灵笼》终章说起,中国科幻动画的康庄大道还有多远?
文章插图
科幻虽说是对科学天马行空的幻想,但幻想并非是简单悬浮的空中楼阁,它也需要一定程度地贴近现实和本土。
以日本的科幻动画的发展为例,从《宇宙舰队大和号》开启了日本科幻动画的黄金年代开始,到《超时空要塞》、《风之谷》,日本科幻作品都能做到与本土气质的贴合。即使是在架空世界,主人公的行走坐卧、说话方式、思考方式也都带着明显的日本大和风,这种强烈的民主性也贯穿了整个日本科幻动画的发展。
然而对于先天不足的国产科幻来说,何为中国式科幻,直到今天也很难说出二三。在常年的美式风格影响下,国内科幻作品还一度陷入了堆人设、扣背景、专注宏大场面却忽视了基本剧情的误区。然而决定一部科幻动画优劣的并非是成本、画面和特效,而是靠剧情的逻辑链路以及片中的细节和情感是否贴近观众生活。
以《我的三体》为例,这部由方块小人组成的同人动画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三体》,既没有高大上的特效也没有精细的建模,而是凭借着一腔热血和对原著故事的反复推敲还原,在豆瓣上收获了万人打分9.5+的优秀成绩。除了对剧情的巧妙改编外,《我的三体》成功的更大原因在于原著的加持。作为国内科幻的代表之作,《三体》是难得具有强烈的中国气息的科幻小说。
吞噬星空|从《灵笼》终章说起,中国科幻动画的康庄大道还有多远?
文章插图
知乎有网友评价刘慈欣的作品对于中国人而言是“熟悉”的:
“他(刘慈欣)文化的根依然是中国土地上的每一份朴实情感;所以当我们读《三体》得到的那种深切体会是读《基地》或者《沙丘》难以比拟的 因为我们共享那份对中国文化的眷念。”
吞噬星空|从《灵笼》终章说起,中国科幻动画的康庄大道还有多远?】在《灵笼》的更新的早期,也不乏批评其故事过度西化的声音,如剧情设定里灯塔上的光影教会、主角马克等人的建模等。但是随着剧情的更新,尤其是特别篇中,由白月魁带领的地面小队与灯塔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战斗方式,太极武术配合着唢呐、萧等古典传统乐器,使得整个故事呈现出了强烈的中国风格,更有观众戏称《灵笼》特别篇是“中国特色修仙朋克”。
何为中国风格的科幻动画?或许国人已经摸到一点门路。
一场关于科幻动画的甜蜜争论当大众的视线重新聚焦在科幻动画后,如何开发这个原先的小众领域就成了关注的焦点。
由于国内大众知名的科幻作品并不算多,因此前几年各大网文平台流行的星际文、末世文、灾难文也都标着“科幻”的标签成为立项改编的香饽饽。但与传统的科幻小说不同,这些在网文平台上连载的作品,或多或少受到读者和流行元素的影响,最后常常走上打怪升级流的线路,这导致许多故事的科学逻辑不够完整,科幻感不足。
以最近刚刚完结的《吞噬星空》为例,这是一部带着强烈中国特色的科幻网文,除了科幻元素外,故事还杂糅了起点常见的升级修仙套路,原著作者“我吃西红柿”也并非一直专注科幻的网文作家。因此对于一些挑剔的科幻爱好者而言,虽然《吞噬星空》获得了超10亿的播放量,但以它为代表的科幻动画显得有些“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