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古代官员有退休这个说法吗?退休之后的待遇又是什么样的呢?( 四 )


中国古代的养老以家庭为主力军,但国家绝不是仅仅制定了一些政策法规就袖手旁观了,国家养老也是古代养老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各个朝代国家养老的方式各有千秋 。
古代官员古代官员有退休这个说法吗?退休之后的待遇又是什么样的呢?
文章图片
建养老院
建“养老院”,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高寿皇帝梁武帝萧衍曾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创办了“孤独园”,用于收留、赡养孤苦老人 。到唐朝,这样的养老机构已被推广,在武则天时代,唐朝还开设了主收贫、病、孤、疾者的“悲田养病院” 。唐肃宗在长安和洛阳分别建了“普救病坊”,用于照顾无人赡养的老人 。但真正让“养老院”这种养老方式流行起来的是宋朝,北宋初年即开设名为“福田院”的养老机构,后来又开设了“居养院”,南宋则叫“养济院”等,将孤寡不能养活自己的老人登记备案,由国家赡养他们 。虽然名字不同,但都是慈善性质的养老院 。而且,在宋徽宗时期,老人的年龄标准是50岁,使养老的人群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成为历史上老人的黄金时期 。
同时,民间养老院也普遍兴起 。如洪迈《夷坚甲志》“刘厢使妻”条,在与南宋对峙的金国兴中府,有位叫刘厢使的汉族人,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财产兴建“孤老院” 。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京城除了加大养济院的数量与规模,还定期轮派官员进行督查,看贫者和老者有无饭吃,有无制度上的弊端 。嘉靖十一年,在北京地区,仅政府免费提供给老无所养等各类穷人的衣服,就花费275两银子 。国家花钱,直接给老人购买生活必需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极为良好的养老风气 。
清代延续明代制度,继续开办“养济院”和“施棺局” 。即便到了清末国家较为衰弱之际,对养老的支出也毫不吝啬 。如光绪年间的某一年,仅广东一省的养济院,就花费白银近1.7万两 。
赏赐财物
这种形式的国家养老,在中国古代最为普遍,基本上各个朝代都有 。汉文帝时规定,对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1石(音同“但”,一百二十斤为一石)、酒5斗、肉20斤;对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加赐帛两匹 。从魏晋到隋唐,赐物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是在举办庆典或发生灾害的时候赐钱、米给老人 。宋朝的仁宗曾下令赐给战死者的父母每月每人三斗米 。明朝的朱元璋下诏:老者,只要品行善佳,都要记录在政府档案中,以备国家财政补贴和资助 。其中,80岁以上的贫穷老人,当地政府每月要赠送大米近100斤、猪肉5斤、酒60斤(低度酒);90岁以上的,每年加赐帛一匹、丝绵一斤 。清朝也不时地赏赐财物给老人 。
授官赐爵
授予老人官位开始于北魏 。北魏孝文帝曾下诏,授予70岁以上的老人各种官位 。唐高宗曾授官给80岁以上的妇女;唐德宗曾授官给90岁以上的老人 。宋代的仁宗授12个百岁老人为州助教(宋代的一种官职),后来的神宗又任命9个百岁老人为州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