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什么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种怎样的精神?( 三 )


可是,有没有可能,古时候信息闭塞,陶渊明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五斗米道”呢?答案是不可能!
陶渊明当江州祭酒时,他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 。王家世世代代信奉五斗米道,是人人皆知的事 。连“祭酒”这个官职,最早也是出自于“五斗米道” 。后来,陶渊明给桓玄当幕僚时,王凝之被调到会稽(今浙江绍兴)任职 。结果同样信奉五斗米道的孙恩,起兵叛乱,攻入会稽,杀了王凝之(399年) 。
孙恩在江浙一带肆虐了好几年,几乎动摇了东晋的根基,在荆州的桓玄曾打算派兵救援,但被朝廷拒绝 。而北府兵的刘裕,正是在讨伐孙恩的过程中,不断立功升职 。陶渊明身为桓玄的幕僚、后来又当了刘裕的参军,对于震动全国的“五斗米道”,没有理由不知情 。
所以很清楚,“五斗米”就是“五斗米道”!
陶渊明为什么不为“五斗米道”折腰呢?史书没有提及 。猜测一下,有三种可能 。
第一种可能,他出任江州祭酒时,与信奉五斗米道的顶头上司王凝之有矛盾,宁可辞职也不肯折腰 。第二种可能,五斗米道是祸国殃民叛军,不向叛军折腰,也合情合理 。第三种可能,前来视察的督邮,很可能就是一个五斗米道的信徒 。


陶渊明为什么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种怎样的精神?
文章图片
【3、敢于不折腰的底气】
不管哪种可能,跟自己的顶头上司对着干,都说明陶渊明缺少点“官场智慧” 。不过,他敢于“不折腰”,一定有所依仗 。他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呢?
这就要从东晋特殊的历史背景说起了 。
西晋末年,由于中原大乱,大量北方的世家大族,南渡长江,拥立新皇帝,建立了东晋 。这些大家族称为士族,为建立新朝廷居功至伟 。尤其是王(导)、庾(亮)、桓(温)、谢(安)四大家族,掌控了东晋一代又一代朝政,权威比皇帝还要大 。事实上,像东晋这样,皇权旁落,而由世家大族掌控朝政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
士族取得了许多特殊待遇,不用交粮纳税,不受地方管辖,凭出身就能获得州郡一级的高官,代代世袭 。事实上,他们就是东晋的统治阶层,是最最顶级的贵族 。
江南本地的大家族,是次一级的贵族,称为寒族或庶族 。大家千万别被“寒族”这个名称蒙蔽了,他们有钱有闲读书,可不是什么穷人 。普通平民和大家族里的奴隶,他们日夜操劳,对于读书根本想都不敢想,是社会的最底层 。
东晋社会清晰地呈现出三个阶层:士族、寒族、平民 。自曹丕起,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 。这种制度,本意是要把人才分为三六九等,以免胡乱任用 。但结果在士族的控制下,反而走上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歧途 。导致阶层之间的界线更加清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阶级固化了 。士族作为金字塔的最顶端,傲然藐视其他阶层的优越感,显而易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