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社用一部中国风动画微电影,向海内外讲述中国减贫奇迹


国社用一部中国风动画微电影,向海内外讲述中国减贫奇迹
文章插图

国社用一部中国风动画微电影,向海内外讲述中国减贫奇迹
文章插图

国社用一部中国风动画微电影,向海内外讲述中国减贫奇迹
文章插图

国社用一部中国风动画微电影,向海内外讲述中国减贫奇迹
文章插图
《梦中的阿嫫》设计草图——悬梯。
国社用一部中国风动画微电影,向海内外讲述中国减贫奇迹
文章插图
《梦中的阿嫫》人物设计图。
国社用一部中国风动画微电影,向海内外讲述中国减贫奇迹
文章插图

国社用一部中国风动画微电影,向海内外讲述中国减贫奇迹
文章插图

国社用一部中国风动画微电影,向海内外讲述中国减贫奇迹
文章插图

国社用一部中国风动画微电影,向海内外讲述中国减贫奇迹
文章插图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采访人员刘小草)3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中国风”牵手“三维建模”,温情诠释“中国减贫学”——新华社动画微电影<梦中的阿嫫>用创意亲情故事向海内外讲述中国减贫奇迹》的报道。
用动画向海内外观众讲述《中国减贫学》智库报告?
既不是“科普”动画,还没有旁白解说?
这听起来就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近日,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和新华社音视频部联合制作的首部减贫学动画微电影《梦中的阿嫫》,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全片时长3分半,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人物表情,大量运用中国传统水墨元素和蒙太奇手法……
这是一部不那么“典型”的动画,却讲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脱贫故事。
《梦中的阿嫫》以四川凉山悬崖村彝族群众脱贫为创作背景,用母女两代人跨时空的命运反差,传递脱贫攻坚改变贫困家庭命运的故事内核。
如何用简短的动画呈现中国一亿人脱贫的伟大成就?如何既体现智库专业性,还能让观众看得懂?带着这些问题,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探访创作团队,聊一聊这部动画背后的故事。
(小标题)“让学者看到学术,让百姓看到故事”
“我们过去印象中的智库报告,一直是面向精英和决策者的,它的读者是‘关键少数’。而大众传播是面向‘最大公约数’的,到达人群越广越好。”
《梦中的阿嫫》导演之一、新华社广东分社副总编辑肖思思说:“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作为媒体型智库,正是要寻找‘关键少数’和‘最大公约数’间的平衡,这也是动画面临的首要问题。”
找到这个平衡有多难?肖思思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无人区”。
既要兼顾学术,又要创新表现形式,主创团队并不是没有纠结过:是做成科普式动画,还是打造一部以讲故事为主的动画短片?
反复比较方案,团队决定“让学者看到学术,让百姓看到故事”,踏踏实实讲好一个故事,和观众共情。
主创团队本身就是《中国减贫学》智库报告课题组成员,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见证智库报告从草稿、磨合到出炉的全过程,并为报告提供了可视化方案。
其中关键的一环是听脱贫攻坚一线的同事们讲述采访故事。
“新华社采访人员的调研特长和优势,对散落在各地的故事的挖掘,有独到的敏感。”肖思思说。
在动画导演、新华社音视频部编辑张宝亢眼中,这些真实的一线故事,是动画的制胜法宝之一。“动画靠的是团队的力量,经历无数场‘头脑风暴’。最终定出了用小切口、生动的案例讲故事的方案,用故事阐释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创新。”
其中,新华社四川分社采访人员吴光于展示的照片,深深打动了主创团队。
那是一张采访人员攀爬悬梯的照片。拍摄地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悬崖村,一个因“云端悬梯”而闻名的贫困村。由于交通不便,悬崖村的村民想走出大山,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跨过2556级悬梯。
最初,村民们进出大山爬的是藤梯;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藤梯换为安全性更高的钢梯……
2020年5月,悬崖村的84户贫困户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受益群体,陆续搬进了位于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钢梯变为通向新家的楼梯,他们走出悬崖村,走向新天地。
爬下悬梯,走出大山,也走出绝望。
这条充满艰险的道路,正是近一亿人脱贫之路的真实写照。
于是,在动画中,观众们跟随彝族小女孩阿嫫的梦境,看到了阿嫫妈妈的童年,见证了生活在悬崖村的一家人,在帮扶下一步步走出大山的过程。
有了现实作为“土壤”,动画的虚构剧情才能根深叶茂、开出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