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红魔7 Pro VS拯救者Y90 SSD版谁才是真正的“驯龙高手”?

ssd|红魔7 Pro VS拯救者Y90 SSD版谁才是真正的“驯龙高手”?

文章图片

ssd|红魔7 Pro VS拯救者Y90 SSD版谁才是真正的“驯龙高手”?

文章图片

ssd|红魔7 Pro VS拯救者Y90 SSD版谁才是真正的“驯龙高手”?

文章图片

ssd|红魔7 Pro VS拯救者Y90 SSD版谁才是真正的“驯龙高手”?

文章图片

ssd|红魔7 Pro VS拯救者Y90 SSD版谁才是真正的“驯龙高手”?

文章图片

ssd|红魔7 Pro VS拯救者Y90 SSD版谁才是真正的“驯龙高手”?

随着拯救者Y90游戏手机的发布 , 骁龙8游戏手机市场中 , 首发的红魔7系列迎来了新的挑战者 。 面对拯救者Y90加入混战 , 不少想要换机的游戏玩家更加摇摆不定 , 犹豫该继续蹲首开就秒售罄的红魔7 Pro再次开售 , 还是选择即将开售的拯救者Y90 。 玩游戏嘛 , 谁能把游戏发挥得更好就选谁呗 , 谁能更好的驯服骁龙8这条“火龙” , 谁就能发挥得更好 。 那上述二位谁才是真正的“驯龙高手”呢?今天我们就拿拯救者Y90最高版的SSD版本来对标一下红魔7 Pro , 一起来看 。


 从表格上粗略的来看 , 双方各有长处 。 首先必须得承认 , 这次拯救者Y90安排的128GB SSD 固态硬盘和UFS 3.1组成的磁盘阵列 , 直接让手机存储的性能达到了PC的级别 , 虽然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 , 也确实有些令人意外 , 而且在游戏操控方面采用了四肩双压感设计 , 让手机的操控性能提升了不少 。 光就这两点来说 , 拯救者Y90似乎就赢了红魔7 Pro 。 但是骡子是马 , 还是得跑起来才知道 。

 首先来看下红魔7 Pro , 作为一款游戏手机 , 在核心配置方面 , 它在将性能相关配置拉满的同时 , 也将散热系统做了升级 , 除了拥有主动散热风扇这个“外挂”之外 , 内部还配有航天级相变散热材料和超柔高导热稀土 , 散热表现已经达到了业内天花板 。 值得了解的是 , 红魔7 Pro的VC液冷散热材料面积高达4124mm2 , 配合红魔独特的散热结构和材料优化 , 足够骁龙8这条“火龙”撒欢跑 。

 而拯救者Y90的散热构造相比较红魔7 Pro来说更为有意思 , 在延续去年拯救者电竞手机 2 Pro 的被动散热+主动散热设计基础上 , 升级了全新PC级霜刃 M 散热系统 , 可以说也是手机散热系统里顶级的存在 。 不过液冷 VC 均热板面积为3520mm2 , 在数字上小于红魔7 Pro , 这点差异会不会造成结果表现的区别 , 往下继续看 。
我们先来看看最考验手机性能的游戏《原神》中的表现 , 测试图表如下:

 
 
 由两机在《原神》中的运行表现可以看到 , 红魔7 Pro整体运行更为稳定 , 波动小 , 抖动频次很低 , 近乎于一条直线 , 说明其影响游戏体验的致命掉帧很少 , 综合性能表现要优于像放烟花一样的拯救者Y90 。 也就是说 , 拯救者Y90虽然加了一块固态硬盘和两个风扇 , 但是依然没能把骁龙8的性能逼到极限 , 在游戏运行中的表现比红魔7 Pro略逊一筹 。 如果你对游戏帧数的差异并不太在意 , 我们接着看其它方面 , 但这可是游戏手机啊 , 传统旗舰不也能达到55帧左右么 。

 游戏手机不同于旗舰手机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 , 为了游戏“操控”方面的优化需要做更多事 , 而不是单纯堆叠硬件性能 。 在这方面 , 红魔从品牌成立之初就一直在潜心研究 , 来到红魔7系列这一代 , 已经有了登峰造极的结果呈现:红魔7 Pro配备了双X轴线性马达 , 双独立IC肩键触控采样率高达500Hz , 并在此基础上 , 红魔7 Pro竟然还多加了一颗“芯” , 首次搭载了能高效处理游戏操控运算任务 , 自适应学习玩家游戏习惯的自研芯片——红芯一号 , 带来了肩键加强、震感加强、游戏灯效定义、音效增强等四大提升 。 这颗芯片的独到之处在于 , 它与红魔独有的RGB灯效、DTS Ultra X环绕立体音效相互配合 , 能够全方位调动游戏玩家的感官 , 打造声、光、震、触四位一体的全沉浸互动游戏体验 。 也就是说 , 你除了得到游戏本身的流畅运行之外 , 在操控手感、结果反馈、声光画全方位的感受 , 都和普通手机有较大的舒适感提升 。

 拯救者Y90在操控方面也调教的非常不错 , 不过相比较拯救者2 Pro来说做了一些回调 , 将8触控换成了“六神键” 。 虽然叫六神键 , 但并非一共设置了 6 个触控区域 , 而是因为它的左右肩键均支持两级压感 , 从可实现功能的角度来讲相当于 4 枚按键 , 再算上左右两处屏幕压感操控 , 便成为了 6 键 。 日常游戏操控 , 基本不在话下 , 我个人很接受在寸土寸金的手机上 , 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操作“按键” , 只是一个区域承担多个功能 , 用不同的压感来实现 , 想法很好!对于初上手的朋友来说学习成本太高了 , 而且误触发的概率极高 , 我想大多数人还是只让两个肩键处于活动范围 , 避免割裂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