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货|又一位90后大学生“冲刺”上市:坐拥3亿用户,三年亏损12亿元

带货|又一位90后大学生“冲刺”上市:坐拥3亿用户,三年亏损12亿元

文章图片

带货|又一位90后大学生“冲刺”上市:坐拥3亿用户,三年亏损12亿元

2022年2月25日 , Keep正式启动在香港上市计划 。 运动科技领域首家独角兽企业 , 终于揭开其神秘面纱 。 自成立以来先后完成8轮融资 , 获得软银、高瓴、腾讯、高盛等知名机构青睐 , 估值达到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6亿元) 。

先简单介绍一下 , Keep成立于2014年底 , 累计已拥有3亿用户 。 去年平均月活跃用户(MAU)达到3440万 , 约有74.1%年龄在30岁以下 。 此外 , 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的用户占比达到52.2% 。 用户全年在平台总共记录约17亿次锻炼 。 按月活跃用户及用户完成的锻炼次数计算 , 它是中国及全球最大的线上健身平台 。
Keep创始人王宁是一位90后创业者 , 毕业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 。 之所以想要做移动健身应用 , 源于一段失恋经历 。 当时身高1.76米的他 , 体重达到180斤 , 简直就是一个大胖子的形象 。 再加上毕业要找工作 , 他害怕因为形象不佳被嫌弃 , 于是下定决心减肥 。
由于没钱请私教 , 王宁便在网上搜索大量关于减肥和健身的资料 , 花了六七个月的功夫 , 琢磨出一整套减肥方案 , 并成功减去52斤 。 整个人脱胎换骨 , 自然引来同学和朋友的注目 , 时不时就有人询问成功秘诀 。 在分享经验的过程中 , 他萌生了做手机应用的想法 , 于是拉上同学、朋友 , 总共4个人的团队开始创业 。
前期 , 他们通过公众号、社交平台迅速积累起一批粉丝 。 等到Keep正式上线后 , 立刻成为健身圈热议的对象 , 在iOS渠道的日下载量超过4万 。 收获100万用户 , 只用了105天;不到十个月的时间 , 用户达到1000万;上线不到3年 , 成为国内首个用户数破亿的运动应用 。 “自律给我自由”的slogan , 也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 。

从一开始 , Keep就选择健身作为切入口 , 与聚焦跑步领域的咕咚、悦跑圈形成差异化竞争 。 定位为“运动社交+免费健身课程”平台 , 凭借优质的免费健身课程 , 逐渐构建起健身爱好者社区 , 在运动后可以分享自己的进步与心得 , 增加了用户的黏性 。
经过八年发展 , Keep已经形成了以线上内容、运动产品与线下场景的服务闭环 , 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健身解决方案 。 截至去年底 , 平台上的录制健身课程超过1万节 , 用户跟随录播课记录约10亿次锻炼次数;直播课程超过1.3万节 。
智能健身设备涵盖智能单车、手环、瑜伽垫、哑铃、运动服、护具和其他周边 。 按商品交易总量计算 , Keep是中国最大的瑜伽垫品牌 , 去年智能单车销量排名国内第一 。
2019年、2020年、2021年前三季度 , 公司分别实现收入6.63亿元、11.07亿元、11.59亿元 。 同期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3.66亿元、1.06亿元、6.96亿元 , 换言之 , 三年累计至少亏掉11.68亿元 。

写在最后根据灼识咨询报告 , 去年中国健身人群达到3.03亿 , 预计2026年将达到4.2亿 。 线上健身人群渗透率45.5%、人均年支出2596元 , 两项数据都远低于美国(67.9% , 14268元) 。 这意味着 , 市场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 , 对于工具类、社区类应用来说 , 如何变现和实现盈利是绕不开的话题 。 毛利率最高的会员及付费内容是一门好生意 , 但国内消费者为课程付费的习惯远远没有形成 , 很多人宁愿给私教花费几千上万 , 却不太愿意购买在线课程 。
【带货|又一位90后大学生“冲刺”上市:坐拥3亿用户,三年亏损12亿元】所以Keep主要依靠电商业务 , 可健身器材、服饰等品类的售卖竞争十分激烈 , 很难形成护城河优势 。 再加上自身定位 , 用户在不锻炼的时候很少会打开 。 根据月活跃用户数及用户完成的锻炼次数推算 , 平均每个用户每年使用49.4次 , 大抵是每周只用一次 。 能否成功上市?未来的故事怎么讲下去?我们且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