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谋杀了我们的漫画?

霸总,玄幻,还是霸总,玄幻!就在此时,大量的漫画团队正在马不停蹄的绘制各类网络小说改漫,即使是原创,题材选择上也是以霸总,玄幻为主。睁开眼睛看看现在的漫画平台,首页清一色的赛璐璐加挑逗性的宣传文案,看看这个画面,然后闭上眼睛回想一下。在你记忆深处,漫画是什么样子?
在2018年,国内有超过千部漫画上线,最后活下来的并能够盈利的,不超过100部。不用怀疑这一点:超过90%的项目都直接失败了或远未达到预期!那些新出炉还冒着热气的漫画,等到了几个推荐位后,就无声无息地被倒进了泔水桶。剩下的呢?你试图回忆腾讯动漫大张旗鼓宣传的几部巨作叫什么名字,有哪些角色?却怎么也记不起来。若有若无,用来形容今天的漫画,毫不过分。到底出了什么错?是谁谋杀了我们的漫画?为什么抬眼四望,一部令人记忆深刻的作品也没有?
本文并非要分析外部环境,市场竞争,文化积累,用户心理,漫画内容或者各种人品问题,而只是想从漫画内部一个小小方面——也就是我所从事的漫画编辑的角度,来看待如今漫画市场是这个情况的原因。本文不是有关如何做好一个编辑的指南,只是较为感性地表达作者个人的观点,并列举与此相关的实际案例,希望对那些对漫画制作还有美好幻想的从业人员有所警示。
腰斩
如果你也在某个最后不得不以解散告终的漫画公司/项目呆过,应该明白。不少漫画都呈现出这种惊人的相似性:筹备半年左右,然后在大部分用户看到之前迅速挂掉。这和投资商的急功近利有关,也可以和决策失误,混乱的管理,市场口味变换,团队经验缺乏,或印尼海啸都扯上一点关系。可是我们无法确定最根本的原因:是作品内容不强么?是筹备的时间不够长么?是后期制作跟不上么?是负责平台运营水平不高么?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有长期连载的作品呢?
是谁谋杀了我们的漫画?】成功的漫画往往被人忽视的一点是:它们之所以活下来,并不是因为它们比多数死掉的同胞消耗了更多的资源,花费了更久的时间。人们总是喜欢不自觉地夸大漫画(或者其他产品)制作过程中“精英化”“勤奋”和“拖延”的成分,他们举出很多例子,如“主笔与编剧与编辑彻夜讨论剧本的优化”“助手使用256色调色板反复尝试终于调出逼真的上色效果”“主笔否决了近10种不同的人设方案”等等来证实这些观点。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可否认,工作态度和外部环境都对最后的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如果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慢工出细活,十年磨一剑的少数伟大作品上时,就会形成了一种回避,一种对自身进行全方位检讨的回避。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出现了一个如何做好漫画的“大方法论”,把做漫画看成命题作文,公司里所有有关如何做好的讨论,都演变成如何更接近这个“大方法论”的研讨会。在我看来,这种对成功者千篇一律的单一诠释,实在是居心叵测,它一定程度抵消了对漫画制作者自身根本素质的质疑,而没有质疑,更不会有反省和改善。回到现实,看看市场上那些正在大行其道的那些漫画都是直接从网络小说改编,近似统一模版生产出来的。而这样做的情况下,点击,收藏成了一部作品好不好的标准。为什么不看你自己的漫画?
“为什么不看咱们自己的漫画?”挨个去问你的同事这个问题。大部分人可能会嘲笑你,不屑于回答;也可能有人老实一点告诉你:“有什么好看的,天天工作就是干这个,还不腻么?”如果这话是出自勾线和上色之口,你可以无视,他们即使不怎么爱看自己的漫画,也一样可以把本职工作做好,只是不够卓越而已。但如果类似的回答来自项目的主笔,编剧,编辑之类的人,那么很不幸,也许最糟糕的情况发生了:项目的核心人员,不看自己的漫画,是漫画制作中极端危险的征兆。
这个说法有老生常谈之嫌,很像“你画的漫画自己都不喜欢,更不用指望别人”的翻版,不过对于主笔而言,我认为这个经验值得被经常提起。因为更常见的情况是,大家早对此视而不见了。
请记住两件事情:第一,热衷不是喜欢。没有任何人会强迫你喜欢某样东西,问题是,如果自己连为自己的漫画投入少量的业余时间的耐性都没有的话(这就叫热衷),他如何能发现这个漫画真正的有趣性所在呢?他如何理解那些为这个漫画故事而付费的读者呢?他如何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才会让读者满意呢?第二,一个好的漫画是任何时候都值得玩的。如果主笔用“看腻了”作为理由来搪塞,他等于是在说,我已经放弃了,我看不到它还有任何可以让我兴奋的地方(虽然我没怎么看它),天哪!别让我继续画这个烂东西了,我天天都在伤脑筋,难道还不比你清楚?它没有办法改进了,一点也没有!认真想一想,不觉得崩溃么?当项目组最核心的成员,那些专职负责思考故事性,不断发掘漫画新乐趣,制定漫画故事未来开发方向的“先知”们,在作品还根本没有失败的时候,竟似乎获得了神启,看到了未来自己作品的惨淡收场,然后为此感到无可救药的沮丧,决定不再碰自己的漫画,不仅不碰,甚至开始憎恨它为自己带来了那么多的挫败感。这好比士兵们还对战争的前景抱有希望的时候,指挥官们竟在悄悄准备着缴械投降,还有什么这更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