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资量|AIGC的“含科量”与“含资量”( 二 )


多模态大模型,既需要具备NLP(自然语言理解)大模型、CV(计算机视觉)大模型等的能力,理解语言、视觉的内容,还要能够跨模态生成全新的内容,由此带来了非常多的创意空间。比如通过一部小说的文字描写,生成故事画面、人物形象、环境布景等,可以帮助创作者大大节省时间。
正因如此,多模态大模型需要处理的数据类型多,规模量大,模型参数已经达到千亿级别,需要庞大的算力来支撑。得益于全国多地对AI基础设施的重视和建设,才能够让多模态应用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进而支撑AIGC创作业态的进一步发展。
含资量|AIGC的“含科量”与“含资量”
文章插图
此外,AI平台化的生态搭建,以及充足广阔的产业实践空间。
大模型虽好,对于很多企业和创作者来说,想要自己从头开发一套大模型用来进行AIGC既不经济、也不现实。这时候,AI平台化、民主化就变得至关重要。
去年推出的许多多模态大模型,如紫东太初、文心、M6等,都通过AI平台进行开源,可以直接调用并通过云端算力进行训练。一些科技企业也将数字人技术开源开放,这些动作大大降低了企业和创业者的开发门槛,创作效率提升,进而助力高质量AIGC变得普及。
目前,南京、武汉等地,已经开始形成多模态应用的产业集群。而千行百业的数字化、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也给予了AIGC前所未有的产业空间与实践场景。比如此次受资本追捧的一些AIGC公司,就瞄准了“游戏+AI”场景,通过算法生成数字人、语言互动等方式,满足玩家在虚拟世界中个性化、定制化的体验需求。而更多的产业实践,也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数据,推动算法的迭代升级。
AI产业化和产业AI化的发展,当下已经能够支持内容创作的大变革,AIGC的流行,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含资量”不低,警惕AIGC的虚火AI创作的大行其道,是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现象。但资本热捧,许多投融资消息突如其来,却给“AIGC”一词添上了一种别样的味道。
为什么说是“突然”呢?如前所说,AI写诗之类的NLG应用并不罕见,但一直没有被以“AIGC”一词整合包装起来。2021年7月,一位股民询问拥有虚拟数字技术开发业务的丝路视觉:在AIGC技术上是否有储备或应用?结果被该企业发言人直接反问:啥是AIGC?显然,当时“AIGC”一词就连从事相关业务的企业高管都不熟悉。
含资量|AIGC的“含科量”与“含资量”
文章插图
而在某问答平台上,关于“AIGC未来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的问题,只有一个回答,来自某投资机构,而该机构正是某AIGC沙龙的组织方,参与讨论的创始人也主要描绘了一种核心的AIGC应用场景,那就是元宇宙。
而刚刚拿下千万美金融资的某AI公司,正在布局的AIGC领域也聚焦在虚拟人技术,为游戏行业提供基于AI的智能NPC、自动化QA、对话系统和AI陪玩。完成1亿美元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的某独角兽,核心产品则是AI bot,表示希望作为虚拟世界的先锋,围绕元宇宙开展多维度的基建。
含资量|AIGC的“含科量”与“含资量”
文章插图
从这些脉络中不难看出,AIGC技术本身很真实,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默默发展、偶尔出圈的状态。能够在近期快速成为一个风口、一种网红概念,与元宇宙的爆火、资本的动向,不无关系。
在这个新故事中,一般会有如下逻辑:1.元宇宙需要很多数字人、需要个性化的数字环境;2.这些内容光靠人来开发周期太长,需要更高效的生产方式;3.AI的能力就是提质增效,适合用来创作;4.所以,AIGC有前途。
归根结底就是,元宇宙要火了,AI能做。
AI能做是真,但元宇宙到底啥时候火,可就没个准数了。
我们此前探讨过,作为一个复杂庞大的技术集群概念,元宇宙依赖很多技术的成熟,距离真正成型还很遥远。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没有人能清楚地定义什么是元宇宙,自然也不可能量化出到底需要多少虚拟人、数字人。那么,为了元宇宙而生的AIGC,到底价值几何,可能就跟元宇宙一样,是个见仁见智的玄学了。
既然AIGC的走红是技术发展的产物,那么它的上限,自然也要受到技术规律的约束。诚然,AI的发展给内容创作带来了很多可能,但技术也决定了很多内容依然是AI无法做到的:
首先,AIGC的内容质量有待提升。
OpenAI用于编写内容的通用GPT-3模型发布之后,很多内容机构都基于它开发了相应的创作模型。目前来看,主要应用还是一些重复枯燥工作的自动化,以CCTV的AIGC平台为例,主要是自动完成挖掘新闻热点,将新闻报道数据进行深度关联、辅助编辑选题策划,基于模板快速生成海报图片图表,智能生成内容标签,修复历史视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