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冬奥看中国科技(五):漫天塞地物联网( 二 )


整体来看,今天智能终端设备、家电、大型电子设备供应商,甚至到各个领域的家居、日用品零售商,都可以利用中国的供应链,快速完成物产品的物联网化。去年中国品牌做的可自动变形、远程操控的变形金刚一度刷爆了全球社交媒体。这或许就是中国物联网能力外溢的一个缩影。
整体来看,中国能搞低价高效物联网的核心原因有三点:
1.开发门槛低。目前物联网已经经历了网关接口的标准化争议,NB-IoT 与Cat1两大协议成为主要的接口方式。在入网架构相对统一,操作系统也不难获取的情况下。厂商可以低门槛完成物联网开发,而且相关的服务企业也比较丰富,各大厂商也基于发展生态的考虑,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从冬奥看中国科技(五):漫天塞地物联网
文章插图
2.综合成本小。给产品联网进行远程控制等基础操作,其本身涉及的生产成本并不高,在中国尤其如此。随着传感器与网络器件产业链的完善,这些相关元器件的价格已经非常低廉。甚至提供语音服务、定制化系统等物联网服务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而5G的到来加速了低成本器件的功能体验,整体物联网成本在进一步压缩。
3.产业意愿强。在中国,任何一项零售产品可能都难以实现垄断,都具备非常积累的竞争。面对着竞争压力,提升设计感和提升科技力是两大核心解决方案。而以低成本给商品加上一个物联网能力,就成为了厂商何乐而不为的事。不管用户会不会联网,至少厂商需要提供。
就这样,物联网被中国厂商玩出了种种花样,最终在冬奥大秀了一把。而当冬奥过去,物联网市场的热度似乎也不会降低。
冬奥背后,中国物联网的商业空间总体而言,中国消费者对消费互联网已经习以为常了,甚至大型基础设施能够联网,都已经见怪不怪。见过大世面的消费者,也催生出厂商要对物联网产品进行一系列变化。目前来看,物联网这个能力在消费电子与智能家居产业中,已经变成了标准技能,而非核心卖点。
很难想象新产品会不能联网,不能匹配APP或者小程序、公众号。但物联网不会是产品的核心,而是必须与屏幕、性能、AI等能力相互搭配,以综合体验换来市场空间。
有理由相信,随着冬奥会的宣传攻势,以及中国科技自信的随之提升,物联网市场会在2022年得到一定程度的上升和开拓。在这个开拓空间中,各个类型厂商都需要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今天来看,物联网市场上的厂商错综复杂,但有三类占据着主流。
首先是手机厂商。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饱和,手机厂商纷纷将矛头对准全场景产品,希望以穿戴、音箱、耳机等物联网产品打开新的价值空间。同时厂商也纷纷扶植更多品类的物联网厂商加入自身生态产品,而这类场景化产品始终难以获得类似手机的高溢价与高增长。如何解决技术差异化和打造爆款的问题,让场景化物联网产品不再处于鸡肋位置,是目前手机厂商共同面对的问题。
第二类是家电厂商。家电的物联网化早已开始,并且核心目标在于驱动消费者购买成套家电,打造整屋售卖的解决方案。这种设想当然很好,但带来的智能体验是否能够说服消费者进行全套购买,一直以来还有非常大的争议。究竟是继续在整屋智能的赛道上前进,还是更多打磨物联网与单品深度融合的可能性,未来还有非常多的发展可能。
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物联网很多时候仅仅是锦上添花,难以解决核心问题。有报告显示,多达95%的可联网设备都不会被频繁联网使用,甚至绝大多数设备一次联网行为都没有发生过。如何解决联网体验与联网意愿的问题,是技术能力相对较低,开发成本必然不高的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物联网不能仅仅是你有我也要有,而应该是与产品结合,真正成为市场驱动力。
总体来看,中国物联网产业虽然市场广大,成本低廉,业态丰富,但总是缺乏自己打造新品类与爆款产品的能力。更多是美国产生了某种物联网爆品,然后可以在中国找到无数价格很低,功能相近的产品。这种市场行为有其阶段合理性,但却难以持久。冬奥会上精彩夺目的物联网,希望是中国物联网走向独立与自信的起点。
物联网不是颠覆性的下一代,却可以与其他技术、产品形成有效合作。无论是B端还是C端的技术革新,都无法缺少这一环。
冬奥会上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外国运动员啧啧称奇的物联网设备,国人已经很是熟悉了。熟悉,习惯,适应,也许就是变化的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