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电机|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四 )
在技术上:
交流伺服自出现以来,已经成为市场上的主流选择,而变频技术是其中必须的内部环节,所谓的伺服驱动器,实际上就是高端变频器。但伺服电机的核心技术毕竟不止驱动器一种,还有永磁电机和控制器,这就先将变频器厂商的优势冲淡了一层。
2010年,包括汇川在内的中国本土伺服品牌所推出的新一代伺服电机,绝大多数都是模仿安川、松下、三菱等日系产品,性能、优劣势大致相同。汇川们虽然在生产能力上较强,但产品趋同让这一优势也被冲淡。
在市场上:
中国本土品牌由于知名度、产品性能比不上日系,PLC、上位系统被德系甩得老远,打入中高端市场是不用想了;而在低端市场,汇川等已成规模的企业,对“杂牌”厂商也无法形成降维打击——大家都模仿日本货,你们装什么大尾巴狼?
而上述的技术原因、市场原因,归结到底,还是在于当时中国的设备赛道已经定型多年,外资品牌进入时间早,主流OEM设备渗透率已超过八成,即使是低端市场,本土品牌降维也好、降价也好,同样难以介入。
因此,汇川们早期向伺服领域的扩张,空有遗泽、宝典、规模三板斧,却有力没处使——只能等待新市场的出现。
文章插图
安装在设备上的伺服电机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 第一次机会
中国企业想要突围,只能反向发展,做出小而专——客户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不到两年时间,机器人相关的企业数量就扩张10倍——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中国新兴的中小型自动化设备市场已经打开。
等了三年的机会,终于来了。
中国本土伺服品牌早已饿红了眼。汇川在2013年度报告中首次提到“机器人”,就立即将其确定成未来3~5年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方向。
但年报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紧随机器人、新兴设备后的这样一句话:不断创新“快速满足细分行业价值客户需求”的经营模式。
中国成为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后,面对海量政策扶持,大多数本土工业机器人厂商已无暇顾及技术研发,转而选择依靠价格战扩大在低端市场占有率,高端产业低端化的泡沫已在所难免。
伺服电机作为工业机器人的上游元件,B2B商业模式之下,最怕的就是下游市场展开价格战,这必然会导致机器人厂商向伺服厂商议价。
数量庞大的本土品牌将成为主要“受害者”,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只能被动参与进没有底线的“摆烂大赛”之中。一时间,产品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文章插图
搬运机器人 图片来源:中国AGV网
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发展,这场B2B价格战漩涡,上下游选手的“武器”将会是为了降本而降质的“工业垃圾”。而对于中国本土伺服品牌来说,砸招牌降价也未必就能带来好结果——当时外资品牌之间的竞争同样激烈,其产品价格不算离谱,国产替代如果不达标,设备厂家仍然会转向外援。
但从工控进入伺服的企业,凭借伺服电机的技术特点,以及“满足细分行业客户需求”的布局,在低端设备市场,硬是做成了低端典范,借此跳出下游市场引起的价格战漩涡。
前面提到,伺服电机是软硬结合的系统工程,日系、德系凭借大而全的产品线,已经在市场上做到“我有什么客户就用什么”;中国企业想要突围,只能反向发展,做出小而专——客户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拥有自研技术的本土伺服品牌,先是开发出紧凑型、中小型伺服电机系列,再根据对应的设备厂商客户优化电路设计、调节软件功能,将客户产品应用领域之外的转速、功能通通删减,从而既保持了在设备厂商中的竞争力,又降低了伺服电机的生产制造成本。
这事放在今天,通常会用两种方式形容:
一是差异化竞争,本土伺服品牌利用产品,将自己和客户打造成细分市场里的性价比之王;
二是“阉割版”产品,将产品性能固定在某个区间内,价格也相应降低,突出一个“够用就行”。
以汇川技术为例。2013年,汇川推出中小功率的IS620P伺服系列,功率范围在100W~7.5kW。而日系安川电机同期上市的Σ-7系列,功率跨度覆盖50W~15kW。
- VMware|堪比小型“发电机”?入门级150W户外电源,私人移动小型发电站
- 捐赠|京东捐赠 1 亿元抗疫物资驰援香港稳控疫情
- 京东集团|京东捐赠1亿元抗疫物资驰援香港稳控疫情
- 工厂|受芯片短缺及疫情影响,本田两座工厂将减产 10%
- fpv|新冠疫情让美国一些卖家不敢见人,用FPV无人机替人看房的他们赚了
- 疫情|留给星巴克的时间不多了
- 传感器|经典电路设计三:用分立器件实现温度传感器控制电机正反转及指示
- 苏州工业园区|中颖电子:苏州工业园区出现新冠疫情,对公司的产品生产将产生影响
- 电子商务|大量实体店倒闭与疫情无关,真正的原因有3个,电商是罪魁祸首
- 深圳市|华为,中兴,史丹利,德昌电机,已经把部分工厂搬出深圳,只因房价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