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起底深信服的"员工监控"生意( 二 )


在红星资本局的报道中,一位深信服员工表示,“每个城市的企事业单位都一定会有深信服的设备。”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2020年9月,深信服全网行为管理系统获得“行业信息化数字政务创新奖”。IDC数据显示,深信服内部威胁管控解决方案已在法院、检察院、税务、司法行政等政务单位实施,核心技术产品深信服全网行为管理已连续11年蝉联中国安全内容管理市场份额第一,为超过5万政企事业单位用户提供了服务。
深信服官方也表示,这种方案可助力政务网络员工上网行为的可视可控、安全联动。这也意味着,对员工上网行为的可视可控,就涉及了此次的“员工离职倾向分析”。
事实上,不仅是企事业单位,各大互联网公司、传统公司都是深信服长期的合作对象。
早在2018年,这类产品便已经投入市场。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包括苏宁电器、印尼食品和药物监督局、深圳创维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曾与深信服合作。
而连线Insight根据关键词搜索深信服科技公众号,和上述公司相关的案例均已搜索不到。无独有偶,深信服官网曾展示的光大银行深圳分行、新浪等公司合作的成功案例,目前均已无法搜到。
对此,据红星新闻报道,光大银行深圳分行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该分行并未与深信服开展此前官网展示的“这类合作服务”,并表示深信服官网已删除了相关内容。
从深信服的财报可以看到,其业务主要分为网络安全、云计算及IT基础架构、基础网络及物联网。深信服2020年年报披露,其网络安全业务带来的收入达到33.5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61.35%,云计算及IT基础架构、基础网络及物联网两项业务的占比分别为29.15%和9.5%。
需要明白的是,此次被推上风口的上网管理系统便是划分在网络安全业务中,无疑是撑起了深信服营收的半边天。
据红星资本局报道,行为管理系统是按年付费的,最终费用与网络带宽、终端数量有关。举例来看,如果一家公司的带宽是100M,需监测的终端数量为200个,在只使用上网行为管理系统的情况下,3年的费用为4万元。如果是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和行为感知系统配合使用,那这一费用会上升到十几万元。
如今,这个拥有600亿元市值的行业龙头正陷入风波事件中,其股价也随之受到影响。富途牛牛显示,昨日,深信服股价盘中最低触及142.66元/股,创近一年来新低,截至收盘时为144.5元/股,相较于近一年最高值324.16元/股,跌幅超55%。
可以看到的是,深信服的客户遍布了各行各业。既有传统事业单位,也有互联网公司,如果损失这些客户,深信服的营收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3、深信服究竟有没有违法?【 管理|起底深信服的"员工监控"生意】比起深信服这家公司能赚多少钱,现在外界更关心的是其业务的合法性。
某员工在脉脉平台爆料,其因公司效益不好准备提前找工作跳槽,但却在上班第一天被领导约谈被开除。从网友表述中可以看到,该公司领导直言“别以为你上班做什么我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想走我都一清二楚。”
在此次事件之前,去年11月,国美集团《关于违反员工行为规范的处罚通报》的事件也曾引发热议。彼时,有人认为国美的做法侵害了员工的隐私,有人则认为员工摸鱼影响正常工作,处罚无可厚非。
浙江泽鼎律师事务所律师夏谨言告诉连线Insight,“公司可以拿监测到的员工摸鱼的证据,按照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处理。但是侵犯员工隐私权,也是事实,也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和国美事件不同的是,员工离职行为并非真正影响了实际工作,这也是此次外界将矛头指向系统开发者深信服的原因。
据红星资本局报道,深信服某销售人员表示,“我们的产品是经过公安备案的,是被允许存在的。我们一般都会建议客户要告知员工,因为员工有知情权,但老板为了更好的效果,肯定是不告知的,这就会对我们品牌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正如上述员工所言,深信服的销售只是建议客户使用系统时告知员工,并非采取正当的强制手段,这也会导致这种建议落空。
夏瑾言律师认为,深信服作为发明“员工离职行为监测系统”的公司,应当在销售系统的时候,明确告知购买方,系统的合法使用范围,告诫购买方勿使用系统做违法的事情,并设置违约责任以约束购买方。
而在关于是否侵犯员工隐私权的界定时,夏谨言向连线Insight坦言,只要是员工不知情的监控行为,均被视为侵犯员工隐私权。如果公司如实告知监控的行为、监控的范围并对监控数据予以保密,且取得员工同意,才不算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