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读宝宝手足口病的防治与护理措施

手足口病的传染能力是非常的强,每年到了这个季节,就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人们在带孩子的时候常常感觉惴惴不安,不知道怎样才能够,面对手足口病,小编给大家详细解读宝宝手足口病的防治与护理措施
宝宝出现了手足口病,其危害后果很大,所以家长必须要注意防治方法,如果孩子出现了手足口病,能够及时进行治疗,这样可以恢复更快,如果发现的晚,还会伤及孩子的生命,所以大家必须要注意防止和护理,让孩子生命无忧,健康生活。
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粪便、皮肤皮疹或水疱破损处以及口腔中的病毒可直接污染所接触到的人。
经消化道传播:粪便、皮肤皮疹或水疱破损处以及口腔中的病毒可污染环境中的物品,被肠道病毒污染过的毛巾、水杯、奶具、餐具、玩具、衣物、床品、食物、水源等,都可经手—口传播病毒。
经呼吸道传播:患者通过大声说话、咳嗽、喷嚏等方式将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在空气中,当空气中病毒达到较高浓度时,就会传播给同一环境中的健康易感者。
详细解读宝宝手足口病的防治与护理措施
文章插图
医院交叉感染:收治过手足口病患者的诊室或候诊区,若通风条件差,公共设施无法及时消毒,易造成患者之间交叉感染。因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引起感染手足口病的也有报道。
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
手足口病在暴发流行时,任何年龄段的人均可感染发病。
最易感染发病的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3~6岁)的免疫系统并未发育完善,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较成人差;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是这些儿童聚集密度最大的地方;且卫生习惯仍较差,玩具用品等经常共享;加之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和前驱期症状不明显,易被误诊;因此手足口病容易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中迅速蔓延。
成人感染也有发病的风险:成人大多以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免疫力较差的成人也会像儿童一样发病。成人手足口病的皮肤症状和儿童相似,有些症状甚至比儿童会更严重。
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
无明显的地区性:由于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较短时间内就可能发生大流行。常常2~3年会有一次规律性的高峰。暴发流行几乎每年在世界各处都会发生,大多局限在某一地区,也可能引起大规模流行。
较明显的季节性:近年疫情报告的资料显示,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生,但由于肠道病毒更适应潮湿、温热的环境,因此以春、夏、秋季发病率较高。
人群聚集性:暴发流行时,幼儿园、托儿所、学校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为主要流行区域,呈现群体发病现象。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或地区,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目前尚无特异性疫苗预防。全球已知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各型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若是曾得过手足口病,只对曾感染过的那种(型)病毒有免疫力)。
隔离传染源:患者隔离时间应为发病后不少于两周,或症状消失后一周。
切断传播途径:疾病流行季节和地区勤通风、勤洗手、常消毒、吃熟食、控传染是关键。
贴士:患者的粪便可用生石灰以1∶1比例消毒,水杯、奶具和餐具等可煮沸消毒,玩具可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或紫外线照射30分钟,衣物和床品等可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或阳光暴晒。
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
主要根据症状诊断。此外,实验室诊断标准:
1. 病毒分离:从咽拭子或咽喉洗液、肛拭子或粪便、脑脊液或疱疹液,及其他组织标本中分离肠道病毒。
2. 血清学检查: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中IgG抗体4倍以上升高。
3. 核酸检查:咽拭子或咽喉洗液、肛拭子或粪便、脑脊液或疱疹液,及其他组织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感染肠道病毒后,一般有3~7天的潜伏期。这期间,患者不会有任何症状,但是体内病毒大量复制。
前驱期: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只是有发烧、咳嗽、头痛、食欲不好等症状,无法与普通感冒相鉴别。
症状明显期:
大部分手足口病的症状较为轻微,预后良好,仅表现为皮疹、口腔炎,有时伴发热,病程约1周左右后完全康复。在类似感冒的前驱症状后的当天或第二天即会出现皮疹。典型的皮疹主要散发在手心、足心、口腔黏膜、肛周,少数患儿可发生在四肢及臀部,躯干部极少见。皮疹为粟粒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玫瑰色斑疹或斑丘疹先发生于手指屈面及其掌面、脚趾和脚掌等部位,出现1天后,即有部分皮疹形成米粒或豆粒大小(直径约1~3mm)的清晰水疱,通常并无痛感,数量多加之汗液刺激会出现痒感,过度搔抓会导致继发感染。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类似咽峡炎的症状,硬软腭、舌尖、舌侧缘、两颊、唇齿黏膜可陆续出现散在的白色小水疱,水疱破溃成小溃疡后有疼痛感,会影响到进食(婴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发热是主要伴随症状,但通常体温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