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一个哇哇大叫、一个刷手机,有时麻药也不是万能的,也得看心情
自打分娩镇痛逐步普及以来,越来越多的产妇有了“无痛”的要求。从比率上看,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会接受这种舒适的医疗。也正因为此,麻醉科的工作变得更忙了。
文章插图
这时有人在问,人家生孩子和你们麻醉科有什么关系?
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关系大了。可以说,没有麻醉科,一切的无痛、一切的舒适都是空谈。
理论上,有很多办法可以降低生孩子时的产痛,如水中分娩、分娩球以及音乐疗法等。但确切有效的,还是使用麻药直接来控制疼痛。
使用麻药控制疼痛的方法中,可以选择静脉用止疼药、吸入具有止痛作用的麻醉气体、椎管内注射局麻药以及会阴部注射局麻药等。
文章插图
经科学表明以及实践证明,椎管内注射局麻药的方式,是最为确切有效的。这是因为,人的躯干以及四肢的神经支配是按照节段分布的。只要准确阻断相应的痛觉神经就可以达到止痛的效果。
前面提到没有麻醉科不行,就是因为该技术只有麻醉科能够实施。椎管内镇痛技术,实质上是麻醉技术的衍生。在操作上,椎管内镇痛和椎管内麻醉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唯一的差异,就是使用药物的浓度和剂量有区别。
由于这种操作对技术水平要求极高、必须由富有经验的麻醉医师来完成,因此自然而然成了麻醉科的又一项任务。
想到麻醉,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打上麻药就不疼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尤其是分娩镇痛,镇痛的目标是“减轻痛苦”、而非“完全无痛”。也正因为此,几乎所有的镇痛效果都是不同的。
这时会有人问:这怎么可能?你们麻醉医生多给用点麻药、都用一样的剂量,效果不就都一样了吗?
诚然,从技术上是完全没问题的,但分娩镇痛绝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
文章插图
说一个临床上典型的案例:两个待产妇,都做了分娩镇痛,但一个仍然哇哇大叫、一个却在安静刷手机。
乍一看,似乎哇哇大叫的那个镇痛不满意。实际上,这里涉及对疼痛概念本身理解的问题。
疼痛,是人体不愉快的主观体验。也就是说,看似客观的疼痛,实际上更多的是主观的感受。正因为此,不同的人才会对同一刺激表现出不同的疼痛反应。
这样说,大家似乎还是无法理解。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能理解了。比如,当你在削铅笔的时候划破了手,就会感觉很疼。假如是在踢足球过程中或者高强度对抗中受同样大小的伤,你可能都不会发现受伤。这样的情况,就是注意力是否集中,你的精神是否放松的问题。足球场上的受伤,你的注意力完全不在受伤上,这也是一种放松,因此不疼。
那个哇哇叫的待产妇,就是因为注意力太过于集中在肚子上了,因此才感觉很疼。而疼痛本身,除了主观感受,生理上也会发生不断加强的不良循环。人越是感觉疼痛,体内致痛递质释放就越多。越疼痛,越乏氧。越乏氧,肌肉越痉挛。越痉挛,就越乏氧。这个链不打破,就只能越来越疼。
这时会有人说:你们麻醉医生多给打点麻药不行吗?
文章插图
从技术上来说,麻醉医生完全可以控制住任何的疼痛。说句不夸张的,即使是一头大象,麻醉医生也可以分分钟撂倒它。然而,安全才是第一的。
对于待产妇的镇痛,原则是“安全的前提下,减轻疼痛”。至于有人说“一点都不疼”,只能说是一种完美的结局。
产妇的镇痛,麻药的浓度一般只有手术麻醉的1/4左右。这种麻药的浓度,理论上可以消除大部分疼痛。甚至,也不会影响产妇生孩子的用力。这样做的原因,主要考虑让孩子尽量少接触麻药。尽管现在的麻药理论上都很安全,但随着科技的发现、研究的进步,万一有影响呢?因此,还是少些为宜。
【 镇痛|一个哇哇大叫、一个刷手机,有时麻药也不是万能的,也得看心情】可以说,分娩镇痛是医患双方努力的结果。这里不仅包括麻醉医师的镇痛技术,也包括产妇自身心态的调理、生产条件的评估、助产士的安抚。甚至家属的安慰,都会影响到最终的镇痛效果。
可以说,一台完美的分娩镇痛,是所有人努力的结果,决不能完全押宝在镇痛技术本身。
- 宝宝|怀孕后妈妈要多走走,有一个阶段不一样,走了宝宝健康受影响
- 孕妈|怀孕最后一个月,孕妈尽量少做这3件事,可能胎儿出生更顺利些!
- 穿山甲|新一届的孕妈迷信行为大赏,第一个就是重灾区
- 石章|女子学车不到一个月,就和教练谈起了恋爱,怀孕后坚持要生下孩子
- 孕晚期|产前一个月,孕妈应保持警惕,预防宝宝提前卸货
- 丁克|夫妻丁克,婆婆宣布生一个给80万,孩子出生公婆老本都没了
- 移植|国内第一个试管婴儿,现今已经31岁了,那么她跟普通人有何不同
- 宝妈|老一辈坐月子的“5大讲究”,每一个都是“坑”,你经历过几个
- 春末夏初|孩子若能在这3个时间出生,或许大人小孩都有福,占一个也算幸运
- 神经网|孩子大脑仅有三次喷井式发育,家长抓住一个,孩子智商赶超同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