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视暴雪|这个人人喊打的CEO,终于要离职了……( 二 )


暴雪的“千古罪人”
现在我们将目光再投向暴雪——这个原本在游戏圈里久负盛名 , 代表几代人青春的游戏公司 , 如今却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
我们可以从很多因素去分析这家巨型企业的衰败:领导层傲慢、决策失误、员工流失 , 包括“令人作呕”的企业文化……每一个因素都难以与暴雪的陨落分离开来 。

但归根究底 , 作为动视暴雪的CEO , 科蒂克显然最应该担负起责任 。
在动视暴雪公司的结构之下 , 动视与暴雪娱乐应是相对独立地运营 。 但在收购完成后 , 科蒂克将大量动视员工安排到暴雪的业务线中 , 并且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重要岗位 。
这本该是公司合并后的正常操作 , 但科蒂克却如同埋下了无数尚未爆破的炸药 , 并最终在2021年被引爆 。

图 | 暴雪核心团队基本离职
首先就是动视暴雪内部的“兄弟会文化” , 主要表现于对女性员工(和部分男性员工)的歧视和公开性骚扰 , 这其中 , 很大一部分诉讼都是对准了暴雪娱乐内部 。
最先曝光这些丑闻的加州公平就业与住房部表示:经过2年的调查 , 决定对动视暴雪提起诉讼 。 随后 , 相关负面新闻几乎已经演变成了每天游戏圈新闻的“例行公事” 。
彼时的科蒂克在干什么呢?曝出前对丑闻视而不见 , 曝出后则一直在公众面前保持着“不知情、不姑息”的良好CEO形象 , 并宣称在性骚扰案解决之前只领取加州法律允许的最低工资 。
去年11月16日 , 《华尔街日报》发文报道称 , 科蒂克多年来一直知晓、支持、甚至参与了公司内部分员工的性侵犯和强奸行为 , 但并没有全部报告给董事会 。
再往前回顾 , 《华尔街日报》曝光科蒂克曾以一位女性高管的名义宣称性骚扰诉讼“毫无价值” , 还宣称“动视是一家拥有良好价值观的伟大公司” , 并“对性骚扰采取强硬态度” 。 最终 , 这封邮件激怒了动视暴雪员工 , 最终导致了一场大罢工事件 。

图 | 邮件事件主人公
其实不单是暴雪 , 动视内部同样存在着相似的问题 , 但比起暴雪来说根本没有掀起大浪 。 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科蒂克对于两个公司的区别对待 。
在动视旗下Treyarch工作室中 , 有一位女员工指控自己曾在2017年被部门主管丹·邦廷酒后骚扰 。 随后动视对此事启动了内部调查 , 并建议将该主管解雇 。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 科蒂克居然出面干预了此事 , 将邦廷保了下来 。 有内部人士表示 , 邦廷曾是《使命召唤》的重要员工 。

当然 , 性骚扰事件只是暴雪动荡的缩影 , 它并不是近些年暴雪游戏不好玩的直接原因 。 但正是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之下 , 优秀员工纷纷离开了暴雪 , 有的是被高层解雇、有的是对公司失望主动离职 , 还有少部分因为丑闻负罪离职 。
除了性骚扰事件让暴雪陷入混乱以外 , 科蒂克对于暴雪的商业化运作同样让这家公司失去了灵魂 。
动视和暴雪 , 本身就是拥有着不同企业文化的两类公司 , 前者偏向于商业化运作 , 更倾向于用更少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 , 而后者则是“慢工出细活”的代表 。

两者走到了一起 , 自然作为领导者的动视占了上风 , 暴雪的发展也随着科蒂克的理念开始转变:先是研究多年的神秘网游项目下马 , 接着开始放弃经典IP , 将重心放在重制版和网游更新上 , 最终从“暴雪出品 , 必属精品”变成了敷衍了事 。
前面提到 , 大量动视的商务人员进入暴雪 , 这些人员的级别普遍较高 。 相对于暴雪老员工 , 他们反而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
其次 , 为了提高利润率、削减成本 , 动视采取的做法就是裁员 。 据悉在2019年 , 动视暴雪在高额收入下依然大举裁员8% , 其中大半来自暴雪 。
如果不是暴雪创始人Mike Morhaime的坚守 , 可能暴雪最后的独立性也消失殆尽 。

可惜的是 , 当初暴雪的创始团队 , 最终都离开了暴雪 。
其实从动视暴雪财报就可以看出来 , 暴雪的盈利和增长始终不如动视 , 甚至不如King(同样归于动视暴雪旗下的手游公司) 。
作为CEO , 科蒂克需要对股东和股价负责 , 那么最直接的做法 , 就是从“干儿子”暴雪下手 。

后来的故事也不用赘述 , 暴雪慢慢从一家受人尊敬的“游戏小作坊”堕落成人人唾弃的游戏公司 , 但依然不影响动视暴雪赚得盆满钵满 。
到了2021年 , 随着性骚扰丑闻以及动视与暴雪两家新作同时“翻车” , 动视暴雪的股价从7月开始持续跌到谷底 , 最终吸引来微软的“捡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