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大众旅游新阶段 旅游业如何向上生长( 二 )


疫情冲击过后 , 如何激发旅游市场主体活力、恢复和重建旅游产业生态 , 是保障优质旅游产品持续供给能力的关键 。 厉新建认为 , 要构建优质旅游产品供给的战略框架 , 明确优质旅游产品供给的不同目标 , 区分不同的市场客群 , 形成差异化供给能力 。
韩元军指出 , 要建设一批世界旅游景区、度假区为代表的优质旅游产品 , 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 提升冰雪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产业竞争力 , 提升旅游市场主体国际化、科技化、产业化能力 。
从以文促旅到以文塑旅:让旅游发展承担传播文化的使命
冬日 , 江西吉安吉州区兴桥镇钓源古村 , 并排而立的帐篷里展示着乐器、特色小吃、助农产品等 , 众多草根手艺者齐聚一堂 , 现场制作美食、手工艺品 , 节奏明快的架子鼓和悠扬动听的吉他弹唱此起彼伏 , 一旁的大舞台上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 。
我们举办了许多场活动 , 持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 , 发掘旅游潜力 。 江西吉安吉州区文广新旅局党组书记、局长欧阳小芳说 , 实践证明 , 文旅深度融合将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
《规划》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重要原则 , 以及把文化内涵融入旅游业发展全过程的高要求 。 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都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 。
红色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 将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容通过旅游载体传达给社会大众 , 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
对于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人文资源的问题 , 《规划》提出深入挖掘和阐释其中的文化内涵 , 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业发展 , 提升旅游品位 , 在依法保护管理、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 , 推动将更多的文物和文化资源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旅游景区景点 。
可以看到 , 《规划》不重点强调经济效益 , 而更强调旅游发展中的价值导向 , 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 推动旅游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
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既表现为文化全面赋能旅游发展 , 更要求旅游发展必须担负传播文化的使命 。 ‘十四五’时期 , 各地要更加自觉推动文化赋能旅游 , 实现旅游和文化的全方位、全领域融合 。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唐昌华指出 。
从点状发展到全域协同:优化旅游业整体空间布局
在福建泉州 , 多条微旅游线路深受游客喜爱——从最出名的开元寺、西街出发 , 打卡周边的古街、创意园区 , 夜间来一碗小吃、欣赏一场演出 , 悠闲漫步在古城中;周边的特色乡村、石狮十里黄金海岸、温泉酒店 , 让喜爱康养度假游的人们流连忘返 。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 , 周边游、本地游逆势上涨 , 人们的出游热情通过微度假微旅游得到释放 。
此次《规划》在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方面有很多新亮点、新思路 , 提出推动更多城市将旅游休闲作为城市基本功能科学设计布局旅游休闲街区 , 合理规划建设环城市休闲度假带为城乡居民‘微度假’‘微旅游’创造条件 。
全国层面 , 要求东部地区推进旅游现代化建设 , 提升核心竞争力;中部地区完善旅游业体系 , 加速资源整合;西部地区发挥自然生态、民族民俗、边境风光等优势;东北地区转型升级 , 突出冰雪、生态旅游特色 。 这是第一次站在全国层面 , 从空间角度对中国的旅游业进行整体布局 。 文旅部资源开发司副司长徐海军说 。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表示 , 对十四五时期国内的旅游空间布局提出的新要求 , 一方面回应了多样化的细分消费需求 , 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城乡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消费需求 , 将旅游空间规划与城市群的发展规划紧密协同 。
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研究所所长吴丰林指出 , 未来要按照点—线—面进行空间布局 , 点上突出产业的空间承接功能 , 线上突出有形的旅游功能建设和无形的区域间目的地整合 , 面上突出全域旅游理念落地和目的地综合供给能力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