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分析师日常:工具人爬坑指南

编辑导语:一名分析师的日常业务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其实是帮助分析师进一步了解自身的业务情况,以及所应解决的核心事务、所达成的核心目标是什么,进而找到数据价值。本篇文章里,作者就分析师所应做的事项做了梳理,不妨一看。

bi|分析师日常:工具人爬坑指南
文章插图
分析师日常做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我听过许多吐槽。

  • A业务线处于0-1阶段,数据基建约等于0,每天忙于做报表+给ETL提需求,觉得自己仿佛是个数据产品,不产生任何分析价值;
  • B对接的技术十分不靠谱,每天不是打点错就是传参错,业务要看数,只能分析师手写sql逻辑兜底;
  • C身处大厂成熟业务,数据基建完善且数据准确度高,但又觉得工作日常就是帮运营完成需求。
这么听下来,BI工作似乎挺坑,每天出数据、对数据、出报表、看数据,到特定时间点又是周报、月报,整体工作十分琐碎。
年底述职时,销售可以说与xx客户签订年框直接带来收入,产品可以说上线xx模块提升用户体验,算法可以说迭代xx模型带来xx%GMV增长,工程可以说攻克xx技术难题系统平响减少xx毫秒,BI可以说什么呢?难道辛苦一年,到头只能说上线报表xx张、完成月报12次、周报52次?
因此今天主要想谈谈分析师日常做什么、工作模式是什么,并由此引出BI在业务中创造的价值是什么,也可以看作一篇工具人爬坑指南。
一、经营分析:让业务更清晰各岗位每日到岗首先做什么?产品组织各方对齐进度、工程开晨会分配任务、算法看前一天实验效果,BI则应该打开报表看昨日大盘情况。
日粒度关注核心指标日环比、周同比涨跌是否在正常波动范围内,涨跌由哪些指标带来,大致原因是什么,需要额外分析还是持续观察。
做完以上步骤后,就能对业务线核心指标的短期表现有较清晰的认知。有条件的同学甚至可以在中午和下班前再次关注实时数据,对今天业务核心指标是否有异常做预判。
每周特定时间点(通常周初or周末)需要对业务做周总结,主要关注周环比、周同比(相比上月)、周同比(相比去年同期)、月MTD完成率以及月MTD同比情况。
在日粒度中持续观察的现象,到了周粒度已经可以形成趋势性结论,如果确认为问题,需要尽早启动专题分析。
另外周粒度的数据与结论需要定期与业务的KeyPerson沟通,形式可以是周报、聊天文字、线下沟通等,核心目的是让关键人员了解到核心指标的趋势及原因,以及明确表达分析师结论和建议。
分析师通常通过月报来对业务进行月度review。通常业务关键目标都以月绝对值或年同比为为单位(例如销售额月均xx万、GMV同比增长xx%、DAU在x月前达到xx万),在月报中主要关注业绩完成情况:
  1. 好还是不好;
  2. 好or不好的动因是什么;
  3. 动因是否可持续;
  4. 有无其他风险or机会点。
好还是不好依据【商业目标】判断,这与KPI达成率可能有差异。
举个栗子,广告部门本月目标为消耗年同比+40%,以下3种情况均视作完成不好:
1)+37%,未完成显然不达标。
2)+43%,超预期同样不达标,盈利能力较强的上市公司会对收入增幅做严谨规划,以保证收入涨幅长期符合市场预期,单月超预期增长会拉高市场预期,增加公司持续满足市场预期难度。
3)+40%,但牺牲了业务健康度(例如扩广告坑位、骗点击损害C端体验以及广告主ROI)。
在月度review中,还应关注业务关键策略的有效性,如重点营销活动效果复盘、流量策略效果分析等等。月报的汇报沟通层级比周粒度更高,不仅包含业务的KeyPerson,还可能包含BU核心人员甚至CXO。
有时候甚至还有业务季度、半年度、年度的review。
日粒度看短期波动、周粒度看中短期趋势、月粒度看业绩完成度、健康度及策略有效性。这些工作的目的是分析经营成果,因此统称为经营分析。
通过分析师团队持之以恒的经营分析,整个业务发展趋势、核心有效策略、面临的风险、与其他业务相互影响等等经营命题,及其过去、现状、未来,都通过数据、报告、报表甚至日常沟通等形式,形成具象、网状、完整的业务检测体系,使得CXO、1号位、策略制定者等核心人员才能以综观的视角自顶向下清晰地“看见”业务。
二、业务重点项目及专题分析:让决策更高效如果把做业务比作打仗,各时间粒度的经营分析活动就是堆沙盘。依据沙盘,结合战略目标,才能确定有效战术,对应到商业/业务中则是一个又一个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