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教育”与“言语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十年后的差距有多大?
很多家长都在考虑,我到底该不该打孩子?对于这个问题,答案也是层出不穷,有些人说可以打,有些人又说不能打,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到底该听谁的呢?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案例。
文章插图
案例小朵与小慧(两者都为化名)家住同一个村子,两家还离得挺近,两个一个上五年级,一个上六年级,虽然不是同一年级,没什么可比性,但是一个成绩好的能排到前3名,另一个差到总在倒10徘徊,家长们不可能不比较。
小慧的父亲在外务工,母亲自己一人在家带孩子,有时候也会外出兼职,为人性子也比较急,孩子一犯错,准会被打,家里时不时都能穿出小慧母亲骂骂咧咧的声音,还有小慧的哭声。
文章插图
小朵父母亲都在家,她们家的氛围很是和谐,父母亲对孩子说话从来都是温声细语,更别说打小朵了,小朵随了父母亲的性格,温和、懂事、乖巧、学习也用功。
有时候几位家长也会聚在一起聊天,人人都所小朵的父母耐性好,把孩子教的也好。也有些邻居也会偶尔提醒小慧的父母,别对孩子太严格。
结果小慧父母不以为然,“人家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我现在打她,她有时候都听不进去,我要是不打,岂不是得上天?我家孩子有你们家孩子那么乖,我哪会打她。”人家父母都这么说了,外人哪里还敢再插手。
十几年时间过去了,小朵大学毕业了,进了一家外企公司,性格好,公司的同事都很喜欢她,工作效率也很高,也深得老板看重,总体来说还不错。
文章插图
小慧上到高一就不打算继续读了,为了逃离父母,自己选择去别的城市打工,几乎很少回来,听她母亲说,赚了钱也不会给她,一直在邻居面前诋毁孩子有多不孝。说起小慧的性格,依旧较为叛逆,不爱与人接触,经常因为与同事发生矛盾而换工作……
小朵与小慧,说白了就是“言语教育”和“棍棒教育”下的两个缩影,再深层次点说,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家庭氛围下成长的孩子。
两个孩子十几年后的差别大吗?确实很大,虽然可能是由其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但是不得不承认,父母的教育态度与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极大。
文章插图
“棍棒教育”一定是坏的?“言语教育”一定是好的?一说起棍棒教育,想必不少人会在第一时间给它下负面定义,认定它就是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孩子成长。
相比与棍棒教育,更多父母宁愿选择言语教育,觉得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但其实在我个人看来,棍棒教育与言语教育并非绝对的好与坏,得看父母怎么用。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选择棍棒教育,不论孩子出现什么问题,只想着用“拳头”说话,这样的棍棒教育势必是不可取的。
但如果遇到孩子怎么说都不听劝,只有用“拳头”才能说服孩子或是管制住孩子,但是父母偏偏不舍得,仍是温柔相劝,最后导致孩子走上歧途,这难道就可取吗?
【 “棍棒教育”与“言语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十年后的差距有多大?】因此,不要绝对地去否认言语教育与棍棒教育。我们需要透过言语教育与棍棒教育的表层现象去观察背后的本质。
文章插图
“棍棒教育”和“言语教育”的背后藏着的是家庭氛围一般来说,始终选择以棍棒教育来对待孩子的家庭,家庭氛围都较为沉闷、压抑,甚至充斥着家庭暴力,孩子在这种氛围中成长,很难保证孩子不走错道。
而选择以言语教育来对待孩子的家庭,家庭氛围通常较为和谐,父母也有着较大的耐心,至少孩子心理不会有太大的负面压力。
个人认为,真正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应该是和谐、友好的,其中可以夹杂着些不那么友好的批评,甚至是“暴力”,但这种负面的氛围也应该是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正面作用。
文章插图
简单来说,就是当父母在劝说孩子时,言语已经起不了任何作用,只能靠“打”才能“降”住孩子,这时父母或许可以采取,但也不可过度,起到吓唬与管控作用即可。
孩子到底能不能打其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用什么方法能够把孩子给教育好。就像那句话,“白猫、黑猫,能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
- 宝妈|那个生完孩子没多久,就变成“老太太”的80后宝妈,后来咋样了
- 羊水|子宫黑漆漆,胎儿会无聊吗?这些“游戏”玩得可溜了
- 妈妈|喝“母乳”和喝“奶粉”的孩子,长大后有哪些区别3个区别明显
- 弓立芳|如何进行高质量亲子沟通?要“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 meg吃鱼的这些讲究,您知道吗?
- 父亲|“谁有吃的给我孩子吃一点”父亲在公交上求助,得知原因乘客泪奔
- 萌娃|“保镖奶爸”送娃上幼儿园火了,气场,步伐没谁了
- 宝妈|三个月的宝宝,为何“偏爱”竖抱?抱对了的宝宝更聪明
- 怀孕|3次胎停后...39岁的她能圆梦吗?
- 医生|让宝妈提心吊胆的“上环”,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可能会有点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