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金融|京东科技重启IPO,AI外衣难掩“第二蚂蚁”本色


京东金融|京东科技重启IPO,AI外衣难掩“第二蚂蚁”本色

文章图片


京东金融|京东科技重启IPO,AI外衣难掩“第二蚂蚁”本色


撰文 |本元
编辑 |本然
2020年7月 , 在蚂蚁宣布上市那天 , 位于杭州的蚂蚁集团整栋大楼响起狂欢声 。
这是“财富自由的声音” 。 假如上市成功的话 , 除了马云和创业元老外 , 直接受益的还有蚂蚁员工 , 共计可获得约1376.9亿元人民币 。
因此 , 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蚂蚁IPO , 被业内外誉为超级造富盛宴 。
然而 , 天有不测风云 , 在上市前夕 , 证券监管部门要求蚂蚁停止自己的上市 , 并派出相关的人员深入蚂蚁 , 并不断加强监管 。
在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大环境下 , 蚂蚁上市失败往小了说是 , 避免高杠杆导致的金融空转风险 , 往大了说便是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
假如资金在金融体系的空转 , 造就了金融业的高利润 , 这势必抢走了实体经济的部分盈利空间 。 长时间“脱实入虚”带来资产价格的上涨 , 抬高了经济运行的成本 。
更为重要的是 , 很多国家的金融危机 , 始作俑者往往都是金融空转 。
被打断造富梦的同样还有京东金融 。
在蚂蚁集团上市被叫停后 , 京东金融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 , 这样做不仅避免了监管审查 , 同样为企业“换马甲”预留了时间 。
近日就有消息称 , 京东科技计划于2022年赴港IPO , 募资10亿至20亿美元 。
京东科技如顺利赴港上市 , 有望成为继京东集团、京东物流外 , 刘强东手中第三家上市公司 。
但关于京东科技上市的消息 , 京东方面的回应颇为冷淡 , 一句“不予置评”不由得让外界揣测 。 因为在2021年3月时 , 外界曾传出京东科技可能撤出科创板IPO计划 。
当时 , 京东科技对此传言回应同样是“不予置评” 。
业内人士认为 , 这种回应态度有可能是因为在蚂蚁上市被叫停后 , 这类企业上市本身就是一个敏感问题 , 不想大张旗鼓 。


淡化金融重提科技 , 换马甲谋求上市
京东数科到底是做什么的?据官网介绍 , 京东科技定位最专注产业的数字合作伙伴 , 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客户提供全价值链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 , 与京东零售、京东物流等其他集团业务一起 , 担负起降低全社会供应链成本 , 提升各行业效率 。
资料显示 , 京东金融科技部门于2013年被分拆出来 , 过去三年中至少已经更改了两次名称 , 在2018年之前 , 该部门始终被称为京东金融(JD Finance) , 京东金融在2018年改名为京东数科 , 又在2021年改名为京东科技 。
京东去年1月宣布 , 将云与AI业务与京东数科整合后 , 正式成立京东科技子集团 , 原京东数科CEO李娅云将出任京东科技子集团CEO 。

京东科技2020年9月份 , 提出上海科创版上市申请 , 当时计划募集203.67亿元人民币 , 但是后来撤回有关上市申请 。 京东数科当时称 , 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是基于公司自身发展战略考虑 。
从京东金融到京东数科 , 京东在进一步淡化自身的金融外衣 , 并给自己添加更浓的科技味道 。 在一篇通稿中提到——京东科技参与了多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入选人工智能“国家队”科技部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 , 承担起建设国家“新一代智能供应链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重任等 。
但无论如何换马甲 , 主营业务数据骗不了人 。 从其之前提交的招股书来看 , 收入主要依赖于金融产品的支撑 。
京东数科的主营业务划分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To F)、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To B)、政府及其他客户数字化解决方案(To G)三部分 。
仅仅是2020年上半年 , 京东数科的营收为103亿元 , 其中两个信贷产品京东金条和京东白条的科技服务收入分别贡献26亿元和18亿元 , 占总营收超过4成 。
说实话 , 因金融业务属性较重 , 科技更像一个自帖标签 。 一提起京东数科 , 很多人能想起的也只能是京东白条之类的金融产品 , 至于其提到的:
目前 , 京东科技拥有1万多名员工 , 其中70%以上为研发和专业人员 , 并且拥有多位入选IEEEFellow的科学家 。 截止2020年底 , 集团累计申请专利3540个 , 在AAAI、IJCAI等国际AI顶级会议上共发表相关论文近350篇 。
这些更像是为了上市描摹的美好故事 , 这些知识产权也好 , 研发人员也罢 , 终究难逃几个致命的问题——产品呢?客户呢?营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