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打孩子,为什么孩子仍然爱打人?( 二 )
文章插图
3
共情没用怎么办?
如果孩子已经麻木了,已经面无表情了,已经对家长流露出的共情与理解毫无反应了,这不是理论不起作用,而是 情感连接已经被破坏了。
要知道,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情感连接,任何形式的技巧只会让孩子更反感。孩子可能已经觉得自己是得不到爱的,因此会觉得家长在这时候的表现是假惺惺的,因此会拒绝家长的任何情感连接。
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重新建立这个情感连接。毕竟,孩子的心没有死,只是变硬了。
这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这不单单意味着家长需要腾出更多的时间来真心陪伴孩子,不单单意味着要让孩子开心,这也意味着 家长要重新了解自己的孩子,重新在已经负债的孩子情感账户充值。
也就是说,家长要知道孩子喜欢做什么,喜欢在哪里玩,喜欢跟谁玩。要注意的是,这不是家长认为孩子喜欢什么(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而是真正地去认识孩子的喜好。
在这里,我举一个在真实现实中的反面的案例。
有一位美国妈妈慢慢地了解到孩子喜欢吃炸鸡,因此有一次就带孩子去肯德基,孩子当时开心极了,但是妈妈却在店里的时候,可能忘了自己的初衷,看着菜单问孩子:“你想吃牛油果沙拉还是马铃薯沙拉……”
这位妈妈这样做,虽然是为了孩子的健康,但是再一次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孩子身上。同样的例子是,爸爸知道孩子喜欢看电影,却在电影院里挑选了自己喜欢的电影或者认为孩子喜欢的电影。
这样做并不利于重新建立感情,这样做,反而是在消耗感情。
所以,真正愿意重新建立情感连接的家长会尊重孩子,会在即使自己不喜欢的游戏上配孩子玩,会在即使自己对动画片没兴趣的情况下配孩子看动画片。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觉到你是在乎他的,才能开始软化那已经硬了的心。
文章插图
学龄前的孩子打人,虽然也可能是因为好奇,也可能是因为想得到关注,但是 在两岁前后更多的是因为自己还无法化解那些负面的情绪,无法控制那愤怒的感觉,同时也无法表达出来。
所以,家长除了当面制止孩子的暴力行为之外,也需要尝试去了解背后的动机。
只有当了解到动机,同时了解到孩子的其他负面情绪,家长才有机会去从根部化解这些问题,才能“药到病除”。
【我从来不打孩子,为什么孩子仍然爱打人?】有时候,孩子因为多次地感受不到尊重,感受不到爱意,所以会麻木。家长这时候除了共情之外,更需要重新建立连接,重新让孩子恢复爱与自信。
- 父亲|“谁有吃的给我孩子吃一点”父亲在公交上求助,得知原因乘客泪奔
- 父母|家有懒妈妈,对孩子影响没想到这么大,宝宝:我承受了太多
- 预产期|孕期不能剪头发,否则胎宝会“男变女”?宝妈:我想剃光头
- 宝妈|“妈妈,该给我买枕头啦”,宝宝有这3个动作,暗示可用枕头了
- 妈妈|妈妈亲手用铁棍将女儿打死,临死前对爸爸说:我想再吃一口雪糕
- 先天性|警惕!我国每30秒就有一名缺陷儿出生!怎样预防才有效?
- 哥哥|兄妹相差12岁,哥哥抱妹妹出行一脸无奈:比我上学的书包重多了
- 青春期|不打扮的妈妈和常打扮的妈妈,孩子14岁后差别很大,尤其是女孩
- 睡姿|小学生画妈妈睡姿火了,妈妈看了想打人,老师:还好不是我孩子
- 二胎时代|二胎想要女儿,却生下5胞胎儿子,爸爸6个儿子6套房,我好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