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民生周刊
看着这张拍摄于1990年的图片,66岁的张雨霄向《民生周刊》采访人员回忆起SOS儿童村的往事,“在SOS儿童村的照料下,他们得以健康成长。”
过去的36年间,张雨霄先后带过25个孩子,年龄最大的1975年出生,年龄最小的2013年出生。最多时,她要同时带9个孩子。
成立于1984年,中国SOS儿童村是国际SOS儿童村组织成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主管,是救助庇护社会孤儿的公益机构。
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10个SOS儿童村共有127个家庭,964名孩子,总计收留抚养了3380名孩子。其中,2299名孩子已离村,相继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
张雨霄所在的烟台SOS儿童村于1986年6月正式开村并开始招募“爱心妈妈”。
“照顾好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
过去的36年间,张雨霄说自己从来没休过假,没睡过午觉。
晚上要起夜照看年幼的孩子,早晨不到5点起床张罗早饭,下午还要去接还上小学的孩子,深夜还要照顾刚放学回家的高中生孩子……
虽然从未生育,但张雨霄把多个孩子的衣食起居照顾得井井有条。
采访中,张雨霄向采访人员展示了多张拍摄于不同时期的全家福。温馨幸福画面的背后,她坦言,不知自己哭了多少次,“孩子不听话要哭,孩子不认真学习要哭,孩子生病的时候也要哭。”
至今,她仍然记得第一次带孩子时的艰辛。那是1986年的冬天,凌晨1点,孩子腿疼的老毛病复发。当时,SOS儿童村刚刚建设完工,村里还没有像样的大夫,也没有配备交通工具。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张雨霄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
顾不上多想,张雨霄背起孩子就往医院跑。到了医院,她仍放心不下孩子,在病床旁守了一夜。那一刻,她才知道作为一名母亲有多不容易。
作为一名SOS儿童村的传统爱心妈妈,张雨霄没有结过婚,未曾生育。来儿童村之前,也没有抚养孩子的经验。因为当时儿童村招募爱心妈妈的条件非常苛刻,第一条就是终身不嫁。
虽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然而,张雨霄却义无反顾地报了名。一方面,自己一直很喜欢孩子;另一方面,看到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心生怜悯。
得知这个消息,姐姐和弟弟很不理解:“不结婚,不生孩子,你老了以后怎么办?你一个女的也不怕丢脸?”
面对家里的百般阻挠,张雨霄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家里人肯定是不同意的,但不结婚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我唯一的想法就是照顾好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
10所SOS儿童村
“这些孩子虽然不是我亲生的,但是和亲生的一样。”张雨霄说,这些孩子之间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和亲兄弟姐妹一样亲,他们也特别团结,聚在一起,就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1949年,奥地利的医学博士海尔曼·格迈纳尔决心寻找一种能适合孤儿特殊需要的生活方式。
在精心的探索中,他提出了以家庭方式抚养、教育孤儿的设想,并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SOS儿童村。通过这种生活方式,使那些在灾难中幸存的孩子重新获得母爱和家庭温暖。
SOS儿童村由SOS妈妈、兄弟姐妹、家庭住房和村落4个部分组成。儿童村以及其青年设施的设置,目的是让孩子们健康成长、逐步自立,为将来的独立生活做好准备。
每一个儿童村有10~15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立的住宅。进入就学年龄的孤儿,可就近上学。在不再孤单的氛围下长大,直到完全独立走向社会。
采用小家庭抚育方式,儿童村可让这些孩子在新型的家庭中重新获得家庭温暖和母爱。每个家庭有6~8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孤儿,他们之间以兄弟姐妹相称,由一位未婚女性充当家庭中妈妈的角色。
在这样一个家里,孩子们能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一起生活、相互学习,孩子们也会共同承担日常家庭生活中的责任并分享喜怒哀乐。
1984年11月,由国际SOS儿童村组织出资,在我国烟台市建立中国SOS儿童村,并于1986年10月开始收养孤儿。就在当年,张雨霄应聘成为SOS儿童村第一批爱心妈妈。
自建村以来,烟台SOS儿童村共收养了来自山东、河南、新疆、黑龙江、辽宁5个省份60个县、市、区的340名孤儿,常年生活在村内的孩子100多名。每个家庭抚养7至8个孩子,14岁以上的男孩子生活在青年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