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要把孩子变成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想要变成的人
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他,而不是将他变成家长们希望的模样。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人,应懂得尊重孩子,学会放手,将教育的发挥效果达到最大值。
今天和闺蜜雯雯以及她4岁的儿子昊昊一起吃午餐,昊昊似乎不喜欢吃鱼,对于雯雯夹给他的鱼就是不肯吃,但其他食物他都可以接受。
雯雯似乎跟他较上劲了,只给他的碗里放鱼,别的都不允许他吃,还一边苦口婆心的劝他:“妈妈这是为你好!吃鱼才能变聪明!你怎么从小就特别抗拒吃鱼呢?”昊昊也是坚决不让步:“我就是不想吃鱼啊,我可以吃其他食物!”
文章插图
雯雯看到他如此坚决的态度,忍不住严厉了起来,说:“你看看你,怎么这么倔强?上次我想让你学弹钢琴,你不愿意。我让步了,又想你能学架子鼓,你还是不愿意!你怎么总是不能成为我理想中的样子?”对于这样的指责,昊昊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
我刚想劝一下雯雯,她便转头跟我抱怨:“你看看,他就是这么倔强,我们给他安排的事情,从来不愿意服从,唉!让他哭吧,别理他。”我听到后,反问她:“你的这些安排,事先问过昊昊的意见吗?”雯雯居然有些诧异:“我作为他妈妈,还需要问他?难道我还会害他么?”
显然,雯雯与许多父母一样,陷入了一个“这是为你好”的误区。以为孩子好的名义,让孩子成长为父母希望的样子。一旦孩子表现出不愿意的意思,便指责孩子“叛逆”、“不听话”。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十分常见。
文章插图
一、以爱的名义,将孩子培养成家长想要的样子1、给孩子报各种家长喜欢的兴趣班
都说现在的孩子,课后至少拥有2、3种课外培训,有些孩子甚至有5种不同的兴趣课程。只要是家长觉得对孩子有利的兴趣班,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给孩子安排上。许多孩子在放学后,便奔波在各种兴趣班的课堂上。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家长们在给孩子安排兴趣班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孩子是否喜欢,否则只是浪费金钱与时间而已。
2、最常对孩子说的话,就是“你应该”
不少家长在教导孩子的时候,都喜欢以“你应该”做为开头,比如“你应该吃这个”、“你应该先做语文作业,再做数学作业”、“你应该懂事听话,不要主动说出自己的要求”等等。无形中,把自己作为家长的位置摆到了命令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的绝对管理者上。
“你应该”、“你必须”,这些带有命令式的语句,早已经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没有给孩子应有的尊重。
文章插图
3、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的大学,否则就像我们一样平庸”,相信大家在小时候都听过这句话。家长们似乎将自己的遗憾、未达成的梦想都堆积到孩子身上。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非家长们梦想的延续,也不是家长们的新作品。
家长们的出发点基本都是对孩子的爱,但是,如果家长们给予孩子的教育,不是以孩子为中心,而是为了实现自己对孩子未来的设定,那么,对于孩子而言,便不会是一个好的教育。
家长们以自己的想法,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的教育方式,最后很可能使孩子不仅没有长成家长希望的样子,还很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 教育孩子,是要把孩子变成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想要变成的人】
文章插图
二、强迫孩子成为家长希望的样子,很可能毁了孩子1、抹杀了孩子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而家长们一味的以常见的“好孩子”、“好学生”来规范孩子,其实无形中相当于抹杀了孩子的个性,以及他的独有潜力,使孩子变得平庸。
家长们对孩子最好的爱,应该是尊重孩子自己的个性以及想法。
2、使孩子变得怯懦、没有主见
孩子从小便需要按照家长规划的生活轨迹成长,没有表达自我的机会。久而久之,便习惯依赖家长,依赖他人。不敢一个人面对各种事情,变得胆小、怯懦,没有自己的主见。
每个人都有权利给自己做主,也有承担自己的责任的义务。家长们如此专制的做法,无形中使得孩子失去了这些权利以及承担责任的义务。
- 宝妈|那个生完孩子没多久,就变成“老太太”的80后宝妈,后来咋样了
- 才子|孩子是这3属相,小时是孝子,长大是才子,一直在给父母争光
- 独生女|女子怀孕2次到预产期后孩子却没有了,老公提疑问才知事情不简单
- 妈妈|喝“母乳”和喝“奶粉”的孩子,长大后有哪些区别3个区别明显
- 弓立芳|如何进行高质量亲子沟通?要“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 父亲|“谁有吃的给我孩子吃一点”父亲在公交上求助,得知原因乘客泪奔
- 孩子|剖腹产划伤孩子头部,医生很快就会好的,7年后家长找上医院
- 医生|让宝妈提心吊胆的“上环”,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可能会有点尴尬
- 孩子|孩子晚于这个点睡觉,身高发育至少损失5cm,也别早于这个点起来
- 孩子|育儿假:刚需+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