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教授谈教育经验,精英的孩子能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
导读:
如今一谈起孩子的教育,最出名的恐怕就是海淀妈妈了,海淀妈妈圈基本被定义为鸡娃、牛娃的代名词。那个圈子里不仅有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有最卖力的家长。
在教育圈有这样一句话广为流传:衡水苦,江浙强,北京父母最疯狂。
文章插图
那么这些精英的父母都能为孩子们带来什么呢?
表面上我们可。看到他们需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可以为孩子提供稀缺的教育资源。
在校外活动方面,一些贵族运动孩子也能做到精通,比如马术、击剑、皮艇、橄榄球等。
除了金钱,精英父母的社会关系网绝非平民阶层可比,而这关系并不是我们狭义上理解的,父母通过人情绕过公平竞争,给孩子谋取利益;很多时候,他们能利用社会关系得知某个机会,或者很重要的信息,就已经赢过很多人了。
文章插图
那么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更重要的是精英父母能给予孩子的呢?
最近看过一部教育纪录片《中国少年故事》,里边讲述了很多优秀孩子的成长历程,能给予为人父母的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其中有些教育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借鉴。
在纪录片的第3集有,一位叫陈思凝的女孩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她来自北京西城区,妥妥的北京教育高原。
陈思凝刚满11岁,上小学五年级,年中考入北京八中少年班。这个班级可谓是“学霸集中营”,班级里的孩子将会在4年时间里将初高中的课程全部学完,他们大概在十四五岁时参加高考。而陈思凝也会直接越过六年级,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她的目标很明确,想去清华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文章插图
有了目标,陈思凝把时间规划得井井有条,她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的学习任务安排得很满,其中不乏体育锻炼。
接受采访的陈思凝自信而又大方,落落大方地表现出对学习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她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自律能力和执行力也很让人钦佩。
文章插图
陈思凝的优秀与妈妈的教育密不可分,妈妈是985高校的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在接受采访时,陈思凝的妈妈表示,关于孩子的教育,她最关注的是以下几点:
保护自驱力
她认为每一个孩子都会主动学习,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踏上了求知之旅,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积极探索未知,并实时寻求父母的帮助。
如果从某个时刻孩子不再愿意问问题,需要外驱力逼着学习,这时候父母就需要反思了,往往是因为父母将自己的焦虑和竞争的压力全都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父母应该做的是回归本质,相信孩子天生愿意学习。抓住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帮助和扶持,让孩子找回内部的驱动力,自发的学习。
文章插图
及时反馈
陈思凝的妈妈举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说明了为什么游戏让人沉迷。主要是因为玩游戏的人总能从游戏当中得到及时的反馈。
打赢了每一局都会有特质音效,或者是收到各种装备、或者金钱的奖赏,而且会有通关升级的过程,游戏设计的背后逻辑就是让孩子超级有参与感,互动感,以及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孩子的学习成长也应该像游戏的设计思路一样,你需要给予孩子及时的反馈,亲子间需要有效地沟通。
然而现实生活中父母和老师更多的关注结果,比如说考试成绩,却不知道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给出反馈很重要。
文章插图
不要视网络为洪水猛兽
现在很多妈妈提起手机和网络都是深恶痛绝,害怕孩子沉迷手机和游戏,玩物丧志。
陈思凝的妈妈从来不会限制女儿玩手机,她会给孩子适当的引导,给她报名学习一些课程,教导女儿提升网络素养,具备鉴别信息的能力。
此外,妈妈还会告诉她程序背后的算法,了解了设计背后的底层逻辑是如何步步引人入胜时,女儿就很清楚的知道不能把时间关注和浪费在不相关的信息里,虚度时光。
文章插图
妈妈对女儿传递的观念始终是,人类的未来会面临各种挑战,在不确定的未来里,真心地投入解决问题,将是你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 犯错|清华教授直言不讳有出息的孩子,父母牢记“三个原则”不能变
- 天才|哈佛教授发现:如果你的孩子有3个特征,也许他是一个天才
- 学生时代|白岩松谈寄宿制“打死我也不让孩子住校”,究竟是为什么
- 特征|哈佛教授发现: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几种特征,很有可能是个天才
- 博士|985博士“我不想做她妈了”:教育需要多一些平心静气
- 智力|李玫瑾教授:孩子睡觉时有这三个反应,暗示脑部发育快,更聪明
- 沸腾|985博士“我不想做她妈了”:教育需要多一些平心静气 | 学业
- 哭泣|李玫瑾教授:孩子遇到事情就哭,家长要第一时间说这句话
- 教授|李玫瑾教授:什么样的父母管不住孩子?3类父母是反面教材
- 血型|妈妈的血型会影响孩子的智商?外国教授:不是胡说,有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