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产品经理构建用户画像Persona:可以不专业,但一定要真实

面对构建用户画像,一百位产品经理,九十九位都有吐不尽的苦水。究竟应该专注用户还是产品本身,对所负责的项目、商业负责?这个问题恐怕是许多产品经理捉摸不透的痛点。本文作者认为,产品人不必过多关注构建用户画像,陷进单点工作的逃避中,并详细阐述产品人面对构建用户画像的具体方法论。推荐感兴趣的产品人阅读学习~

用户|产品经理构建用户画像Persona:可以不专业,但一定要真实
文章插图

  • “有没有什么人物模型的模板可以套的?”
  • “弄这个画像要调研多少人啊?如何做出来啊?”
  • “我没有弄过用户角色,可以看哪些书呢?”
  • “我做了问卷,这个数据够做个画像了吧?”
  • ……..
这是我遇到不少产品新人提出的问题,我一直和他们强调,作为产品人,没有必要过于关注构建用户画像。
一、“用户画像”真与假1. 不要痴迷于点不是说产品经理要关注用户、把握好用户需求吗?为什么不要太关注呢?
首先,从产品经理角色职责上说,产品经理就应该拿捏好业务的平衡,参与各个环节但不能深入其中,否则视野就关注于单个点,这不是产品经理,而是功能策划,尤其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用户需求早已经被挖掘的差不多了,产品经理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上面。
其次,隔行如隔山,不要小瞧用户模型的专业性,单单构建就需要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专业性知识,如果产品经理都跑去专注处理用户画像了,这不是蔑视用户体验设计团队了吗,包括交互、视觉、用研,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
哪怕是产品经理真的想去做用户画像,但实际行动是什么样的呢?
大多数就是想几个不痛不痒的问题,做个网上问卷调查,去一些群里发个红包求爷爷求奶奶填下,实际上,这就变成了形式主义。
前期的用户研究没有做到位,导致一手数据匮乏并且没有真实性。
而虚假必定会影响产品经理对业务的判断,方向一旦错,后面就是错的一塌糊涂,这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是致命性的职业失误。
2. “数据不够,经验来凑”多数用户画像最后是如何诞生的呢?
虽然有不少专业性的理论进行指导,但毕竟是专业的、学术性的,很多产品人一看到就觉得头皮发麻,耗时耗力产出还不明显,所以最后多是糊弄一下:
把之前投入的问卷里面的一些数据导出来,再找下行业里别人整理的用户报告,两者一结合,将内容填充到模板内,完成!
最后用户画像真的就变成了“画像”了,就是为了完成PRD的一个必要环节罢了,等立项结束后,画像就扔到了一边,也不迭代也不再做参考,结果被用户的“真实”反馈带着走。
号称以用户为中心,实则还是主观的自我参考设计,感动自己。
二、用户画像的专业性相信大家都看过《交互设计精髓》,这本书可谓是行业的经典教材,里面的理论也非常专业化,但这种理论是经过作者无数次的行业经验总结出来的,如果操作人没有足够的领域知识和项目实践的话,就是东施效颦了。
下面我们看下用户画像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流程,毕竟是国外著作,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做了部分描述的更改。
1. 用户画像概念首先,明确一点:模型是通过有效的抽象来代表复杂的现象,强调所代表结构的显著特色关系,弱化不重要的细枝末节,并将其视觉化。
所以,用户模型/用户画像/人物角色:是指通过利用用户研究结果来构建关于用户的描述性的半虚拟化模型。
之所以说它是半虚拟,因为它并非真正的人,而是来源于用户研究中众多真实用户的行为数据和动机,建立在真实、实际的用户行为模式的基础上。
人物模型能够清晰解释用户目标,帮助研究者理解特定情况下的用户目标,广泛用于交互设计领域,它不是作为精确的度量标准,而是作为一种决策设计沟通的可视化交流工具。
2. 经典用户画像专业流程根据书中内容,做完用户调研并初步整理数据后:
  1. 根据角色对访谈对象分组;根据角色不同对受访者进行归类区分。
  2. 找出行为变量;把显著行为分成几组不同的行为变量,如态度、能力等维度。
  3. 将访谈主体和行为变量对应起来;确定受访者在行为变量上的相对位置。
  4. 找出重要行为模型;寻找主体的聚集情况,发现显著行为模式,找出逻辑联系。
  5. 综合各种特征,阐明目标;贴近观察到的行为,推断并定义行为背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