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视频号还只成功了一半,微信仍需继续努力

编辑导语:微信视频号自从2020年1月开启内测以来,腾讯可谓是下了不小的扶持力度,大力进军短视频行业。视频号迭代更新也很快,一项项新功能的推出让用户眼花缭乱。但视频号这个产品成功了吗?答案是未知的。

激励机制|视频号还只成功了一半,微信仍需继续努力
文章插图
时间过得真快,微信视频号马上就满两周岁了。作为一个资深的视频号创作者和消费者,它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是,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看,视频号这个产品成功了吗?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无论在投资圈、短视频制作圈还是普通用户当中,对于视频号的评价都是高度割裂的。有些人认为视频号已经很好、还会更好,而有些人认为视频号从来就没好过。
从微信的用户体量来说,他们都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看到了视频号的不同特质:
(1)视频号已经成为了许多微信用户分享视频、创作视频的重要工具
在过去十二个月内,我至少有20个微信好友开通了视频号;我在朋友圈每天能刷到十几条视频号状态。
不止一个人告诉我,如果没有视频号,他们这辈子也不会想到亲手拍视频、剪视频。
从这个角度看,视频号很成功,而且有可能是市面上用户参与度最高的短视频平台。
(2)与此同时,视频号的内容生态还有待进步,活动运营较少
以视频号为大本营的原生KOL数量很少,原创爆款视频也不多。
激励机制|视频号还只成功了一半,微信仍需继续努力】其他对手都早已形成各自的内容调性,而视频号似乎还没有。
大家只是在微信里偶尔观看视频号内容,很少有人养成“刷视频号”的习惯。从这个角度看,视频号很难说是一个成功的内容平台。
总而言之,视频号算不算成功,取决于它的产品定位——作为一个微信附属的内容功能,它已经比较成功了。
但从今年的微信公开课看,微信对视频号的定位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附属功能”,而是要把它做成举足轻重的直播和短视频平台。
而此时此刻,视频号离这个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仍需在激励机制、内容引导等维度加大投入力度,才可迎头赶上。
现阶段,视频号的主要矛盾就是内容深度和广度不够。它尚未培养出很多原生KOL,已经成名的KOL和MCN则普遍还在观望。
它固然已经吸引了许多媒体/机构账号入驻,可是这些媒体/机构在几乎所有平台都有入驻,只是视频号的社交分发能力,可以让这些内容得到更好的传播。
也恰恰是因为内容广度不足,所以视频号推荐机制还需完善,原创优质内容难以沉淀下来,所以用户很难养成“刷视频号”的习惯。
内容生态和用户习惯,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关系:没有良好的内容生态就不足以培养用户黏性,而用户黏性不足的平台又很难吸引内容创作者。
要打破这个循环,平台必须有所作为,积极主动地展开运营活动。根据我的观察,最近几个月,视频号的运营战略就是“两手抓”:
(1)在高层
吸引一批头部艺人,举办一些具备高度话题性的活动,尽快实现“破圈效应”。Westlife的线上演唱会,以及五月天的跨年演唱会,都起到了这个作用。在我的朋友圈,转发过上述两个活动的好友可能超过了1000人。
(2)在中基层
为创作者提供更好的激励,尤其是对一些重要垂类的原创作者,在流量和商业化两方面予以持续的扶持——在零粉、千粉、万粉、百万粉都有明确的激励机制。为了帮助创作者变现,除了继续做大直播,还将重点打造视频号互选平台,让万粉以上的创作者都有机会接到商单。
上述战略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是万里长征只走完了第一步。
Westlife演唱会取得了2700多万UV、最高150万人同时在线,对视频号自身而言是破纪录了,但放在全网,只能算中上等规模的活动。
视频号直播和互选平台提供的商业化潜力,确实让一些创作者看到了希望,但是与其他成熟的平台相比,现阶段提供的回报也较为有限。
这就是很多创作者(无论头部还是腰部)至今还在犹豫观望的原因。
如果视频号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平台,大家的期望值可能不会那么高,评价不会那么苛刻;但它是微信自带的平台,大家就必须予以更高的要求。
大部分人不会说“作为一个2岁的平台,视频号已经做的很好了”;他们只会说“你可以做得更好”。
2021年,视频号对直播的运营是非常成功的,在泛知识垂类直播方面尤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