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会死吗?”两位妈妈的不同回答,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死“这个字,在很多家庭是忌讳的!有时面对孩子的追问,大部分家长都是闭口不言的。可当孩子对“死亡”产生好奇时,若父母没有正确的引导,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影响其性格发展。
前段时间,在看节目《经典咏流传》时,嘉宾胡可就对安吉和小鱼儿说:有一天爸爸妈妈可能老了,不能永远陪伴在你们身边......
“妈妈,你会死吗?”两位妈妈的不同回答,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文章插图
还未等胡可说完,小鱼儿问道:人老了会不会死?
胡可说:人老了都是会死的,关键是活着的时候,要开心;
“妈妈,你会死吗?”两位妈妈的不同回答,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听着妈妈的回答,小鱼儿情绪崩溃,抱住妈妈哭到:我不想人老了会死......
在国人心中,“死”这个字就是不吉利的,总是想方设法的避讳!可当孩子天真地问你:“妈妈,你会死吗”?你又该如何作答呢?
01、“妈妈,你会死吗?”“呸呸呸!别瞎说!”
还记得大学毕业后,去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葬礼,在葬礼的宴席上,大家都在安慰家属!一个5岁左右的小男孩突然转过头问道:“妈妈,你会死吗”?
“妈妈,你会死吗?”两位妈妈的不同回答,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文章插图
显然,妈妈被儿子瞬间的提问惊讶到了,眼睛里既有愤怒又有尴尬,赶紧打圆场地说道:“呸呸呸!别瞎说!什么死不死的,再说我就揍你了”!
场面一度很尴尬!其实,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可能并不理解什么是死?他也无法理解妈妈为何会生气。但妈妈这种避而不说的方式,会让孩子觉得死亡很神秘,同时也很害怕且不敢问。
“妈妈,你会死吗?”两位妈妈的不同回答,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文章插图
多年后,在医院又偶遇了当年这个小男孩,此时的他已经长成大高个了。听他妈妈说,精神有点问题,一直在治疗,可效果并不好!
02、“妈妈,你会死吗?”“会的!但你不要害怕”
比起这位小男孩妈妈的回答,小雅妈妈的回答显然更合适!当小雅问妈妈:“你会死吗?”小雅妈妈并没有生气,反而拉着小雅坐在沙发上,给她上了一堂“死亡教育课”。
“妈妈,你会死吗?”两位妈妈的不同回答,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文章插图
小雅妈妈说道:每个人老了都是会死的,但是小雅不要害怕,妈妈会在死之前陪伴你很久,直到你长大、结婚、生子。妈妈对你的爱,我们相处的美好瞬间,都会永远地留在心里,只要你不忘记妈妈,妈妈就会一直活在你心中!
不得不说,小雅妈妈这种直面死亡,不避讳的做法,值得很多妈妈学习!就像《寻梦环游记》中所说: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遗忘才是!
从来以后,小雅分外珍惜生命,珍惜与妈妈相处的每一天。所以,当孩子追问死亡时,父母要做的就是坦白告诉孩子【死亡早晚会来】的客观事实。
在此基础上,去引导孩子思考,如何度过有限的生命!
03、父母避而不谈,对孩子是一种伤害
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篇心酸的作文:妈妈为了儿子能快乐成长,隐瞒了丈夫牺牲的事情,一瞒就是10年。
“妈妈,你会死吗?”两位妈妈的不同回答,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文章插图
据了解,孩子的爸爸,在当兵期间,为救战友,不幸牺牲了!那一年,孩子才1岁多。
10年后,面对儿子的质问:爸爸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妈妈才坦然告知!对于这个“爱的谎言”,妈妈守得很艰辛!原本想让孩子快乐,不想他有【失去爸爸】的痛苦。
“妈妈,你会死吗?”两位妈妈的不同回答,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文章插图
儿子虽然没有了“失去爸爸”的痛苦,却有了“爸爸是不是不爱我”的担忧和不安全感。
所以,父母一味的拒绝谈“死”,也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甚至会让孩子感到愤怒与悔恨!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因为大家对死都很忌讳。其实,父母一味的避讳不是良策;现在【亡羊补牢】,快给孩子补上这一课吧!
04、父母该如何跟孩子谈“死亡教育”呢?
死,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没有死亡教育,人们就无法理解生命的意义!还会造成对生命缺乏敬畏!
①根据孩子的年龄,正确谈“死亡”
·3岁前,不必刻意强调死亡
对于不到3岁的孩子来说,还无法理解生与死的意义,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此时,父母不必刻意强调死亡,尽量平常化面对就好。
·3-5岁间,用分离的概念来阐述死亡
一般而言,孩子从3岁起,就会对死亡充满好奇,向家长询问死亡是怎么回事!此时,父母可以用【分离】来表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