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和父亲相处的时间,将影响他的未来!(配语音)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是举足轻重的角色,那些由父性能量带给孩子的支持,将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离开父亲后,我不再是孩子
豆瓣上有个热门话题:“谁能告诉我一句爸爸会讲给女儿听的话,好吗?”
文章插图
这个话题2016年发起,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留言:
“我爸经常给我发微信,问我在做什么呢,但是我却很少会回复他。”
“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特别想家,看到这个帖子莫名的鼻酸,想回家了。”
“出去玩钱够不够?不够就说,玩的开心点!”
“决定一些事情,问他的意见时,我爸经常说:什么都不重要,你自己过得开心就行。所以我做了很多和别人不一样的选择,走过弯路也尝过甜头,但从来都没后悔过。”
“让你晚上十一点就睡觉,不要躲被子里玩手机,你从来都不听……”
“哎,我们守不了你一辈子,你以后结婚了要好好过日子,要懂事了,别再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你到家了吗?怎么还没下班,快去吃饭。”
“水果都切好放桌上了,起来记得吃。”
突然心里酸酸的,觉得爸爸们有时有点暖暖的,有时又有点傻傻的。
除了日常的温情叨念,也有一些感伤的回忆:
“好伤心啊……楼里大家说的这些话,我一句也没有听过。”
“我也很想爸爸,不知道他在天堂过得好不好。想让他知道我和妈妈都很想他。”
“我爸爸走了一年了,平时都撒丫子玩儿,在别人面前提到爸爸的事情都讲得他还健在一样特别欢乐,每次在豆瓣看到这种帖子都哭得不行,现在再也没人问我钱够不够了,翻开微信聊天记录感觉一直都撒娇问爸爸拿钱,现在再也没人了。”
“我爸爸弥留之际在病床上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说:桌上有饭,快吃饭。”
世上最遗憾的事情,莫过于相爱却相离。
文章插图
父亲的爱,总是隐忍而内敛,有时一句简单的“回家吃饭”,就抵过千言万语。
父亲的存在,往往是一个接纳孩子的存在。他们不会提过多的要求,只是希望能解决更多问题,成为一个引路者,或者陪伴的人。
最宝贵的童年,无法重头来过
“爱和陪伴远比教育更重要,一个健康、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是一个孩子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内容。”
文章插图
一项调查显示,一天与父亲相处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相比一周与父亲相处不到六小时的孩子,人际关系更融洽,且更加勇于冒险,在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主动。
不少爸爸觉得年轻的时候,应该多挣钱、多在外面闯,给孩子一个充裕的生活;也有人觉得,陪伴是母亲的职责,父亲只是辅助。
可是孩子最需要亲情滋养的童年,却无法从头来过。
我们常常觉得,陪孩子玩儿、陪孩子出国旅游,花了那么多钱和时间,他们长大以后了都不记得了。
事实上,这些记忆不是靠大脑皮层,而是靠身体和情绪记忆。
具体的游戏、玩具,或是旅行的景点、历史,时间久了,可能孩子都会抛在脑后,但是那些欢乐和泪水,那些时光,孩子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幼时,孩子想等待爸爸回家陪他玩,却等不到,长大后,爸爸有时间了,想亲近孩子,却为时已晚。
【 一个孩子和父亲相处的时间,将影响他的未来!(配语音)】别等到那一天。
父亲,孤独的领域
当我们回溯过去,关于父亲在家庭角色的研究,10年前竟然还是一个“孤独”的领域。
大多数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都在讲述孩子与母亲的关系。
在1970年代之前,教育学、心理学中几乎找不到爸爸和孩子的关系;在2009年之前,在中国关于父亲的理论性研究几乎空白。
三十年前,剑桥大学心理学大师Michael E.Lamb首次提出:父亲是孩子成长中被遗忘的因素。
他的研究指出,在父亲缺席的家庭中,孩子可能会出现四种问题:
1.性别角色认同
他们对于男性、女性角色特点认知较慢,自我认知能力发展较慢。
2.学校表现
父亲陪伴不足的家庭,孩子在认知、运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3.心理健康
父亲陪伴不足的家庭,孩子的自信心、好奇心、自我调节能力不足。
4.攻击性行为
父亲陪伴不足的家庭,孩子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较难拥有很强的自控力。
在美国,随着对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研究的推动,“全职奶爸”逐年增多,到2012年,根据调查,居家父亲已经超过两百万名。
- 宝妈|那个生完孩子没多久,就变成“老太太”的80后宝妈,后来咋样了
- 才子|孩子是这3属相,小时是孝子,长大是才子,一直在给父母争光
- 独生女|女子怀孕2次到预产期后孩子却没有了,老公提疑问才知事情不简单
- 妈妈|喝“母乳”和喝“奶粉”的孩子,长大后有哪些区别3个区别明显
- 弓立芳|如何进行高质量亲子沟通?要“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 父亲|“谁有吃的给我孩子吃一点”父亲在公交上求助,得知原因乘客泪奔
- 孩子|剖腹产划伤孩子头部,医生很快就会好的,7年后家长找上医院
- 小家伙|山东一个5岁小朋友火了,把拖拉机开进了白菜地,网友:值得表扬
- 孩子|孩子晚于这个点睡觉,身高发育至少损失5cm,也别早于这个点起来
- 孩子|育儿假:刚需+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