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漫曾经也和国漫一样是弱鸡,逆袭全靠这两个男人
1937年12月21日,史上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在美利坚上映了。这部动画花费巨资,令迪士尼债台高筑,效果也出奇的好,令迪士尼一举摆脱了巨额债务的同时也开创了迪士尼长达一世纪的影院称霸之路。然而,在这一片喜气之中,却有着几个不和谐的声音在驳斥和质疑着。
文章插图
很多怀疑都来源于迪士尼的竞争对手们。因为在《白雪公主》问世的年代,没有一个动画公司敢做这样一部动画长片。它太精良,也太烧钱,几乎像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这个过程中每个兢兢业业的原画师都拼尽全力——他们像什么呢?工人?反正不是艺术家,把动画当成一种艺术来经营着的其他工作室们对迪士尼嗤之以鼻。然而一位伟人说得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迪士尼成功了,它一部又一部地为观众们带来精美无比的大作,把动画电影从此变成了动画电影工业,培养起一代又一代的从业人员。迪士尼模式把生产力低下的艺术家模式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时间一转,来到了50年代的日本。战后的日本百废俱兴,迪士尼的大片模式,东映也想学,然而,迪士尼的模式需要的开销实在是太大了,没人模仿得起。当然我们看看现在,日本每个季度能够产出的新番数量惊人,有时候一个季度的新番数量可以高达40部。这种规模,想必不是迪士尼那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那么日本是怎么建立起它的动画工业的呢?有一个男人,这时出现在了东映的对立面,他叫手冢治虫。
文章插图
手冢治虫制作《阿童木》动画的时候,压低了从业人员的工资,又采用"有限动画"——也就是"能不画的张数尽量不画"的模式,把前期成本降到了最低,并且拉到了当时的糖果公司作为赞助商。这种方式作出的动画在东映看来简直就是残缺动画,然而,当时的电视动画领域的巨大空白却正等着手冢治虫来填补。《阿童木》一经播出便大火,并带动联名糖果大卖特卖,从此,"有限动画"加"赞助商"的模式,就从此建立了。但是日本地方不大,这个模式和"一个季度40部动画"之间,似乎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是怎么填补的呢?1995年,大月俊伦向GAINAX约了一部动画,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庵野秀明把六话的剧本交了上去,然而这时候遇到了问题,这部将要烧掉大量经费的动画,找不到愿意投钱的公司,于是大月俊伦出了一个主意——不如,让多个公司参与这部动画,组成一个制作委员会,大家都一起投钱一起赚钱,岂不美哉?就这样,史上第一个"动画制作委员会"诞生了。大月俊伦找来了各种各样的公司,有长篇公司、电视台、玩具公司……反正能出周边的公司全找了。
文章插图
《新世纪福音战士》大火之后,这些公司全都赚得盆满钵满,从此"动画制作委员会"也进入了动画史。只要一部动画能火,赞助过它的公司就可以按约定赚取属于它那份利润,一部动画可以和很多企业相关,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日本动画如此高产的原因。
文章插图
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从迪士尼的动画工业模式,到手冢治虫的赞助商+有限动画模式,再到动画制作委员会,本质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运动和发展的,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原有的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就会产生革命性变革,由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也许,手冢治虫模式导致的日本画师廉价问题和丧失制作大规模动画电影能力的问题,其实会令手冢治虫本人后悔;庵野秀明也认为制作委员会模式限制了动画制作人的创作自由。但由于矛盾还没有到达爆发的程度,所以这两种模式目前还没有落伍。小编之所以忽然想起这个话题,是因为前几日,acg研究所的另一篇文章发表观点,认为国产动画"仰卧起坐"比不上日漫美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深刻内核,在文化层面上缺少主要竞争力,小编认为这个观点还有待补充。因为那篇文章只批判了国漫创作人员在思想层面的惰性,而没有关注到国漫生产关系需要革新。现在的国漫不仅难出一部惊天动地的作品,而且就像当年的东映一样要靠着资本贴钱,想要这条道路能走得通,我们也得出一个手冢治虫或大月俊伦这样的改革家才行。
- 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日漫最常见的属性,甜美“学姐”让人爱,最经典非她莫属
- 男主角|日漫中穿上女装惊艳众人的三位“真男主”,可惜全是开口跪!
- 姐姐|日漫中最受欢迎的四大姐妹花 比起蕾姆和拉姆 我更喜欢爱莉姐妹
- 少女|日漫中经常以少女作为主角,即使不是乙女番也这样,究竟有何好处
- 国王排名|本季最火日漫评分下降,剧情让观众失望,角色变强过于草率
- jojo|本季最火日漫评分下降,剧情让观众失望,角色变强过于草率
- 漫画|漫画—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 堀与宫村|虽然《无职转生》被下架了,但仍有三部日漫播放量破亿
- 日漫|那些让人泪目的日漫,泪点低的人慎入,最后一部全班同学都挂了!
- 道德底线|日漫的物理知识,反重力裙子,宅男永远的叹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