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创投|TMT圆桌讨论-端到端的半导体生态系统在中国崛起( 二 )


目前中国大陆的厂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内资品牌的厂商,一部分可能是外资在中国设厂。内资的厂主要集中在广东地区,去年占全球市场份额大约5%左右,外资在中国的厂家加起来大约占9%的份额,所以在中国大陆产出也就是14%左右的市场份额。绝大部分的工厂都是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三个地区,未来的发展也是国产替代进口的趋势,所以我们预测如果平均行业增长在9.7%,中国大陆的增长肯定是9.7%的数倍。
这是我们其中的一个产品,也是主要产品。但是跟这个工艺非常相近的一个新产品叫类载板。去年苹果一家采购类载板的金额大概是30亿美元,目前像国内的华为、小米、OPPO、vivo等等都没有采用这种技术,在未来的2-3年他们都会陆续采用,未来类载板的增长更是载板几倍的速度。估计5年以后,类载板的总量可能会超过载板的市场总量。
叶冠泰:今天我们请到了壁仞科技的李总,他们的产品是计算型的芯片,他们先设计出来,晶圆厂也就会用到弥费科技的自动化设备,做出来之后也会得到新创元的封装测试,然后到达用户,最终是这样的一条链路。接下来我也想请陈南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并且说一下启明创投在半导体全产业链的投资逻辑。
陈南:各位好!我是启明创投的陈南,我快速介绍一下启明创投在半导体的投资逻辑,整体是比较清晰的。
半导体行业最典型的特征是有非常强的周期性。目前因为疫情、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半导体行业在全球正处在一个周期的上升期。如果聚焦在中国,由于整体中国的产业发展阶段,还有短期中美贸易摩擦等一些原因,所以我们正处在一个叠加在全球周期之上的超级周期。我们非常坚定地认为这个周期力度会更大,时间也会更长,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它既有很多的机会在IC设计侧,比较偏重前沿创新驱动,也会有很多机会在半导体产业链设备侧或者是制造侧。中国在现在这个阶段是需要大量补课的,也就是说它实际上有10倍以上的潜力。
在具体的投资布局上,我们是比较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系统性是说我们会强调自上而下,以及从供需两个维度来研究、挖掘、挑选公司。针对性是说我们只去重点布局市场潜力大的增量市场。
具体从需求驱动的角度,我们重点研究的高速增长潜力的新品类,比如人工智能、云和边缘计算、智能汽车、5G等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已经有很大规模的本地需求了,未来确定的潜力都是10倍以上,在全球都处于领先的地位。在中国创业,就可以和全球最领先的一批客户很早接触,去迭代产品,共同成长,进而成熟,未来进一步进军全球市场。
从供给驱动的角度,我们也会筛选成功的关键要素,比较适合创业公司的品类。比如说IC设计类的人才供给比较充分,像今天参加讨论的壁仞科技,专注在AI和通用领域的计算,中国有全球最丰富的AI人才群体。我们投资的其他的设计公司,例如专注移动通信的IoT领域的移芯通信、专注于多媒体融合的IoT领域的博流智能、专注于手机OLED显示驱动芯片的云英谷,或者是专注数据中心网络的云合智网等等,都是既能抓准需求侧的增量机会,也能抓准供给侧的要素比较有优势的范例。
半导体产业链的另一端像设备类和制造类领域,中国的基础设施本来就有很强的比较优势。推动整个产业链升级的条件,现在非常具备了,有些门类刚好到了要升级和扩张的阶段。
最后一点,从专业性上,启明创投还有专门的半导体咨询委员会来帮忙,包括来自半导体行业的非常资深的商界领袖和学界领袖,会定期和启明创投的投资团队深入地讨论和交流,确保我们在把握正确的方向和筛选最优秀的团队上是行业最优的。
叶冠泰:中国半导体产业目前到底是在上半场还是已经到了中场?相比5年前的市场,它有哪些更正面一点的变化?或者是有一些负面的变化?
李新荣:就通用GPU的领域来说,在国内的市场上,我个人觉得已经过了火爆的新创期了,因为也有蛮多的初创公司在从事这个产业。随着领先的创业公司逐渐的开始流片和产品落地了,早期初创公司谈愿景、谈团队、讲技术的时间点,是渐渐要过去了。现在开始各个公司更需要以产品来说话,谈业绩,讨论未来产品线的时代开始了。
在过去5年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很高兴的看到了几个“利多”趋势。例如今天我们认为数据中心基础算力的需求是非常强劲的,随着AI、5G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新的场景和应用,同时催生了海量的数据和计算的需求,这也驱动了以数据中心和超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强烈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