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灭之刃》超越《千与千寻》成为日本影史第一,凭啥?( 三 )
鬼灭的故事发生在日本大正时期(1912年—1926年)。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日西文化交融的时期,大量西方文化流入,文人墨客们以唯美主义文学、新艺术风格绘画开创了“大正浪漫”之名。
而属于那个浪漫年代的元素在《鬼灭之刃》中得到了细致描绘和展现。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剧中角色的服饰在和服和洋服间切换
这些东西交融、新旧交替的场景对于老年群体来说是一把怀旧的钥匙,很容易打他们的记忆之门。
如此一来,《鬼灭之刃》就成功突破性别和年龄圈层,成了“全民向”作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鬼灭之刃:无限列车篇》最终能够取得票房奇迹,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文章插图
《鬼灭之刃:无限列车篇》预告片截图
排位之争,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
有人说,《鬼灭之刃》就好比一家被无数著名赞助商投资的精品糕点铺子,从里到外都是典型的精装高品质。
而《千与千寻》则是一个从一而终的祖传老店,匠人制造,天地间独有一份,没了老厨师,谁都做不出来那味道。
文章插图
虽然不算正确,但也有几分道理。
如果认真观察这两部作品,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它们可以说是近20年来日本动画电影开发制作的两种模式下的代表产物。
19年前的《千与千寻》是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从创建之初,吉卜力工作室就深深打上了宫崎骏的烙印。宫崎骏身兼数职,亲力亲为,为了完成理想作品和实现艺术追求,他也要求其他人绝对的服从。
文章插图
这种模式优势明显,艺术家受到的限制较少,拥有很大的自由度,保证了作品质量,极有可能推出票房爆款。但同样潜伏着不稳定因素,当主力艺术家发挥失误、“江郎才尽”或是离开工作室,就难以确保后续作品获得同样的成功。比如很多人都认为,宫崎骏真正引退时便是吉卜力结束的时候。
《鬼灭之刃》遵循的则是非常成熟的以漫画为主导、以产业协作为保障的开发模式,它有着一条成熟的“漫画—动画—游戏—衍生品”的产业链条。
文章插图
获得认可的优质漫画作品出现后,由动画制作公司改编成TV版,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培养粉丝。若TV版反响优秀,则趁热打铁,继续推出剧场版,保持IP的持续性影响。
文章插图
正是借助上述的完整IP产业链,《鬼灭之刃》剧场版在本国内取得了极大成功,走向海外的征程也已经拉开序幕。
文章插图
目前,《鬼灭之刃》剧场版已经确定在2021年登陆北美市场,国内也已确定引进。
但即使两部作品票房高低已分,也不能就此判断哪种模式比较好,说不定以后吉卜力或其他工作室又会出现一部神作。
鬼灭不配?
有好事媒体在宫崎骏老爷子家楼下蹲点,逮着正清理住宅周边垃圾的他一通问,“您怎么看《鬼灭之刃》的票房超过《千与千寻》?”、“有粉丝会为了《千与千寻》失去第一的宝座遗憾的”……
老爷子:没看过,这种事真无所谓啊,话说我还要清理垃圾啊……
文章插图
而在《鬼灭之刃》完结之后,正当所有人期待吾峠呼世晴下一部作品时,日本媒体爆料称,她已经放弃漫画事业返回了福冈县老家。因为相对于举世闻名、大富大贵却饱受压力,家里人更希望她过平凡的生活,拥有健康与幸福。
世界喧闹不堪,当事人们却避之不及,实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看着《千与千寻》的票房记录被轻易超过,确实会有很多喜欢宫崎骏的粉丝都深感不平,觉得“鬼灭不配”。
文章插图
但同样是宫崎骏粉丝,我却为此感到高兴,为2020年有那么多观众还愿意走进电影院看动画电影而由衷地高兴。
至于两部作品的谁优谁劣,其实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品,《鬼灭》就是“被时代选中”的作品。
- 雏田|鬼灭之刃祢豆子变“不同画风”,火影版神似“雏田”,巨人版超帅气
- 香奈乎|鬼灭之刃大结局来袭,鬼杀队解散,第二部现代篇将上线
- 三上悠亚|鬼灭之刃太火,祢豆子成热门cos角色,三上悠亚也加入cos行列
- 尼克|《非人哉》奇妙联动《万圣街》,英雄哪吒力擒恶魔尼克,烤全羊?
- 东方lostword|GSC《东方LostWord》魂魄妖梦 1/8比例手办 售价26000日元
- 传度|一人之下|两大“狠人大帝”,为了“封印”他人而甘愿献出生命……
- 灰模|《天官赐福》出手办了谢怜太子悦神手办,粉丝们却不买账
- 舞台剧|伽古拉出场帮忙,平成三杰客串,《特利迦奥特曼》新的舞台剧来啦!
- 投票|《无职转生》里最喜欢的角色投票,洛琪希排第一,爱夏落榜了
- 萧炎|《斗破苍穹》炎鳞再上云岚山,云韵萧炎终相见,还是雅妃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