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爱不起”波司登( 二 )


此外 , 贴牌加工管理业务收入为15.36亿元 , 占比11.4%;女装业务收入9.47亿元 , 占比7.0%;多元化业务收入约1.45亿元 , 仅占总收入的1.1% 。 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 , 波司登四大业务的经营情况均较为稳定 。
年轻人“爱不起”波司登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波司登公司财报)
无论波司登目前的价格是否已超越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 但我们还是要承认的是 , 这个在羽绒服饰领域中摸爬滚打45年的老品牌 , 成长至今依然有诸多值得其他商业机构参考的地方 。 毕竟 , 从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 , 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
早年间 , 凭借央视标王的广告营销、全国近万家连锁店的布局以及“畅销全球72国”、“全球领先品牌”等深入人心的广告语 , 波司登在消费市场成功种下“波司登=羽绒服”的认知 。 加之2007年在港交所顺利上市 , 波司登一路拿下国产羽绒服行业“一哥”地位 。
此后 , 为了突破羽绒服销售的季节性限制 , 波司登还通过收购等方式进军了男装、女装等其他服装领域 , 并宣布开启“四级化、多元化、国际化”转型战略 。
但大举扩张的结果 , 往往并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 , 2013年禽流感病毒席卷全球 , 大量禽类被扑杀 , 鸭绒和鹅绒价格暴涨 , 可以说几乎绞杀了整个羽绒业;
另一方面 , 由于2012年效益出色 , 波司登内部心态有所膨胀 , 提出店面及品类的疯狂扩张计划 , 后续证明这是“跑偏”的开始;
与此同时 , 外部竞争者也越来越多 , ZARA、H&M、优衣库、无印良品等品牌纷纷进入国内市场 , 借以价格优势做得风生水起 。
盲目扩张、成本飙升 , 国内外品牌挤压 , 内忧外患的波司登不但在消费市场的影响力逐渐走低 , 同时业绩也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 根据公开资料 , 2014年至2016年期间 , 波司登的收入从82.38亿元下降至57.8亿元;净利润从6.95亿元下降至2.81亿元 。
在经历连续多年的业绩低迷之后 , 出于成本考虑 , 波司登无奈走上了“低价去库存”和“关店瘦身”的自救之路 。 据了解 , 2014年至2017年期间 , 波司登在其羽绒服业务上净减少门店8000余家 , 并在2017年关闭了重金打造的位于英国伦敦的首家海外旗舰店 。
03
重回羽绒服“主航道”
从成立之初专注于羽绒服主业 , 到急于拓展新领域时遭遇行业阵痛 , 再到多元化战略的折戟 , 波司登也逐渐认识到 , 公司的实力难以支撑多品类的同步发展 , 或许还是应该先考虑在一条赛道扎根下去的事情 。
市场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 当时的执行总裁找到一家知名战略咨询机构 , 这家机构分析认为波司登面临的是三个致命问题:一是品牌老化;二是腹背受敌 , 既有国内品牌蚕食市场 , 又有海外品牌抢占高端;三是什么都做 , 但什么都没做成 。
业绩的滑铁卢、消费者认知的降低 , 让这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品牌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方向 。 2018年间 , 波司登一改往年主张的多元化、四季化策略 , 提出“聚焦主航道 , 收缩多元化” , 并以“羽绒服专家”策略回归主业 。
在重新聚焦主品牌的羽绒服业务的同时 , 波司登也将渠道升级和运营优化提升至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 目标是未来三年的高质量发展 。 当然 , 这也从某种角度上代表当年为解决羽绒服销售淡季而延展出来的男、女装和童装业务 , 最终被证明为失败 。
在商业竞争激烈的今天 , 不变革意味着“死亡” , 乱变革同样也意味着“死亡” 。 经营之路的每一步都要踩得扎扎实实 , 甚至精细到每个细节点都不能有什么偏颇 。
重归羽绒服主航道的波司登 , 的确第二次迎来了自己的荣光时刻 , 这便有了2020/2021财报中总收入135.17亿元、净利润17.10亿元 , 同比增长分别为10.9%和42%的成绩 。 这也是波司登连续至少三年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 。
但这里不得不提一句波司登的库存周转问题 。
波司登的库存周转达到175天 , 这是公司近五年来的最高周转天数 。 尽管公司给出了如下解释——2020年初受到新冠疫情影响 , 年初库存水平较高;下半年因原材料的采购价格持续攀升进行了一定原材料的储备采购 。 但无论怎样 , 波司登的存货周转明显变长 。
年轻人“爱不起”波司登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波司登公司财报)
对于不少人将波司登称为“中国版大鹅”的说法 , 业内人士认为 , 波司登与大鹅最大的差异是品牌溢价的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