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二连盆地偶蹄类化石研究获进展
始新世初期 , 不同类型的原始偶蹄类几乎同时出现在北美洲、欧洲、亚洲 , 偶蹄类的起源至今尚未有一致认识 。 始新世之后、尤其是中新世以来 , 偶蹄类获得演化上的成功 , 如今 , 它们是现生陆地哺乳动物中多样性最高的有蹄类类群 , 数量众多、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 。 早期偶蹄类化石材料的研究可不断完善对该类群的认识 , 并对理解其具体的演化过程颇具意义 。
近日 , 《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完成的以AnewmiddleEocenebunodontartiodactylfromtheErlianBasin(NeiMongol),China为题的研究成果 。 该研究报道了发现于我国内蒙古二连盆地中始新世地层中的一类原始偶蹄类化石 。 新发现的材料牙齿结构简单、是典型的丘形齿 , 连接主尖之间的棱脊弱发育 。 详细的形态学研究表明 , 新材料与偶蹄类中已知的各个属种均不同 , 牙齿结构和一些头骨特征上显示出与缅甸和泰国中/晚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一些偶蹄类更接近 , 却明显比它们有更多原始的特征 , 遂建立新属——二连豨(Erlianhyus);根据最简约原则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 , 二连豨在早期偶蹄类中位于较为基干的位置 。 根据二连豨完全丘型齿的特点推断这一类动物或以较嫩的植物为食 , 以避开与动物群中占主导地位的奇蹄类之间的食物竞争 。
内蒙古二连盆地伊尔丁曼哈组已发现并报道了大量的奇蹄类、啮齿类及兔形类等化石材料 , 整个动物群的面貌已形成 。 偶蹄类在整个动物群中所占比例较小 , 该研究丰富了该动物群的组成 , 并为认识早期偶蹄类在亚洲的演化、探讨早期偶蹄类不同门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新线索 。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的资助 。
文章图片
图1.内蒙古二连盆地伊尔丁曼哈地区地层出露
文章图片
图2.二连豨冠面、颊侧面及舌侧面
文章图片
图3.二连豨的系统发育位置
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来源:中科院之声】
【内蒙古二连盆地偶蹄类化石研究获进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向原创致敬
- 核酸|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发现2例核酸阳性人员
- 内蒙古呼伦贝尔现“三个太阳”,宛如二郎神的“三只眼”!
- 内蒙古村民在雪地救起一个老人,老人送他骨盒,里面竟有稀世珍宝
- 内蒙古档案馆创新性解决“档案砖”无损揭粘的技术难题
- 霍奇斯:唯一被陨石砸中的人,当时只受皮外伤,随后麻烦接二连三
- 11.15涨停二连板,新能车大跌,明天如何走?!
- 中国科学家新发现约4500万年前原始偶蹄类“二连豨”化石
- 创纪录大暴雪!内蒙古辽宁降雪均打破气象纪录,这么大雪咋形成的
- 内蒙古大雪70年来罕见,为何说大雪不可怕,厉害的是雪后“白灾”
- 拥有油气储量超过175亿吨的塔里木盆地,为何我国还要进口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