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千秋伟业夯基固本——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纪实( 五 )


为民初心的宣示——习近平法治思想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旗帜 , 用法治维护人民权益、保障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法治信仰
全面依法治国 , 是涉及亿万人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 。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法治思想和法治理论 , 最终要看人民是否满意 。
今年5月 , 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宣言书”的中国民法典刚刚诞生 ,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以“切实实施民法典”为主题举行了集体学习 。
“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 , 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这部新时代人民法典的深刻阐述 , 彰显大国领袖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深邃思考 。
一切为了人民 , 这是法治中国的目标指引 。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 , 反映人民意愿、维护人民权益的价值追求清晰可见 。
坚守人民立场 , 闪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光辉——
“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 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断 , 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鲜明导向 。
“民”与“法”相融 , 彰显人民至上 。 “人民” , 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的重要论述中 , 不断提及的高频词 。
法律制度如何与时俱进 , 守护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直指关键:“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 , 已经不是有没有 , 而是好不好、管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
从民法典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民事权利 , 到刑法更有力惩治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各类犯罪 , 再到行政诉讼法让“民告官”更有底气……一部部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法律 , 标注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成果 。
“门难进”“事难办” , 老百姓对司法机关望而却步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切中要害:“要坚持司法为民 , 改进司法工作作风 , 通过热情服务 , 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 。 ”
曾经的“立案难”变成“有案必立、有诉必理” , 曾经办事“跑断腿”变成“异地执行”“一网通办”……司法执法机关立行立改 , 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触可感 ,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仰、对法治的信心 。
始终聚焦你我所急所盼所需 , 用法治的进步保障亿万百姓的美好生活 。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民生关切诠释不渝初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 ”
一切为了人民 , 一切依靠人民 。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 , 人民始终是法治建设的主体 。
饱含人民情怀 , 铺洒法治中国始终如一的底色——
父母离婚 , 女儿却不愿按照法院判决跟随父亲生活 。 今年 , 重庆梁平法院法官田安琴遇到一个难题 。
一边是父亲不惜采取过激手段强留女儿 , 一边是母亲起诉要求变更抚养权 。 “从法律上来说很简单 , 但是简单下判 , 效果可能并不好 。 ”田安琴说 。 她回想起曾经学习过的习近平总书记一段讲话 , 深受启发:
“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 , 司法工作也是做群众工作 。 一纸判决 , 或许能够给当事人正义 , 却不一定能解开当事人的‘心结’ , ‘心结’没有解开 , 案件也就没有真正了结 。 ”
用法治的温情化解冰冷的隔阂 。 在法官的悉心调解下 , 今年9月这起案件顺利解决 , 女孩回到母亲身边 。
法治安邦 , 方有人民安居乐业 。 让人民群众在法治进步中感受更多温暖、收获更多红利 , 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 , 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 , 推动解决广受百姓诟病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