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仰锋:GE之后,下一个倒下的大企业是谁?( 二 )


约翰·弗兰纳里上任后采取了瘦身策略 , GE以26亿美元将工业系统业务出售给ABB , 在2018年将交通业务与西屋制动(Wabtec)合并 , 并宣布剥离医疗、油气、交通三大业务板块 , 聚焦在航空、发电和新能源业务 。
然而 , 约翰·弗兰纳里在位时间仅仅只有一年多便被董事会解聘 , 成为GE历史上任期最短的CEO 。 自弗兰纳里2017年8月1日上任以来 , GE股价从24.52美元/股一路下滑至11.29美元/股 , 任内跌幅达54% 。
2018年10月1日 , GE公司董事会任命拉里·卡尔普(LawrenceCulp)成为新的首席执行官 。 任命宣布当天 , GE股价上涨7% , 投资者用同样“不友好”的方式欢送弗兰纳里离任 , 用热情的方式欢迎新任CEO 。
拉里·卡尔普是GE历史上首位来自外部的CEO , 以前所有的CEO都产生GE内部 。 投资者每一次都是期待新的CEO能够力挽狂澜 , 但是 , 变革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
2021年11月9日 , 在担任CEO三年之后 , 拉里·卡尔普做出了GE历史上最大的战略变革 , 将GE“一拆为三” , 三家公司分别聚焦航空、医疗和能源业务 。
从2001年到2021年 , 在这20年的时间里 , GE三位CEO伊梅尔特、弗兰纳里和卡尔普都致力于推动GE业务的瘦身与转型 , 致力于重塑GE , 但是 , 效果并不明显 , 2008年度GE营业收入短暂冲高到1825亿美元 , 从此开始一路下滑 , 到2020年 , 营业收入只剩下796亿美元 。
曹仰锋:GE之后,下一个倒下的大企业是谁?
文章图片
GE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更加不尽人意 。 2001年5月13日 , GE市值冲高到4474亿美元 , 成为当时与微软、苹果等并列的几家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 , 然而 , 市值从此一路下滑 , 到2021年11月7日 , 市值只剩下1175亿美元 , 缩水了近74% 。
曹仰锋:GE之后,下一个倒下的大企业是谁?
文章图片
GE被分拆标志着一个工业巨人和一家大型多元化企业的倒下 , 它给了我们一个警醒 , 不要再迷信“大而不倒”的神话 。 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不仅会问:下一个倒下的大企业是谁?
尽管无法准确预知下一个倒下的大企业到底是谁 , 但是 , 我认为 , 有以下三个特征的大企业将可能是下一个倒下的对象 , 因为这样的大企业尽管规模很大 , 但是它们没有“战略韧性” , 很容易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倒下 。
业务多元且分散的大企业可能倒下
业务多元且分散的企业最容易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倒下 , 这样的企业在增长上不具备韧性 , 这和它们的成长模式有关 。 一个企业的成长模式决定了它是否具有战略韧性 。
通常有三种成长模式:内生型模式、外生型模式、内外共生型模式:
“内生型”是一种依靠自身力量不断自我成长的模式 , 有时又被称为内涵式的成长模式;
“外生型”通过并购的方式将外部公司并入自己的业务体系 , 这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张模式;
曹仰锋:GE之后,下一个倒下的大企业是谁?】“内外共生型”模式则兼具内生和外生两种模式 , 将自我成长和外部并购相互融合 。
如果把“内生增长”与“外生扩张”看作是企业成长模式的两端 , 业务多元且分散的企业往往偏爱外生扩张模式 , 它们通过大规模的并购实现增长 , GE在其历史上就是典型的通过并购来获得增长的企业 。
多元化业务的企业管理难度极大 , 这对任何一位CEO的战略领导力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 而且 , 多元化企业的业务之间往往缺乏相互耦合和支撑的“能力底座” , 导致业务分散 。
如果各业务之间缺乏能力或者技术的耦合 , 缺乏业务的“连接纽带” , 就无法形成战略协同 , 这样的企业是“大而不强” , 就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 , 地基不稳 , 一旦有台风来袭 , 就会轰然倒下 。
如果要提高企业的战略韧性 , 企业就不能在成长的模式中选择“极端路线” , 而是要平衡利用“内生”与“外生”两种成长模式 , 具有战略韧性的企业常常采取以“内生增长为主 , 外生扩张为辅”的成长路线 。
曹仰锋:GE之后,下一个倒下的大企业是谁?
文章图片
“大战略、小能力”的大企业可能倒下
如果一家企业战略很宏大 , 能力很弱小 , 这样的企业很容易倒下 。
企业的战略韧性缘于战略与能力的匹配 , 要在“战略”与“能力”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
许多企业领导者醉心于制定“宏大的战略” , 但是忽视了资源的配置能力 , 不关注能力对战略的约束 , 从而导致战略与能力的脱节 。 我认为 , 凡是不能得到资源和能力支持的战略都是“虚幻的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