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廉价”被“抛弃”,仿制药的出路在哪里?


因“廉价”被“抛弃”,仿制药的出路在哪里?
文章图片
作者|牛正乾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
来源|财经大健康
高价创新药决定了健康的想象空间 , 廉价的仿制药则真正决定了一个国家国民健康的基本盘 。
六年前 , 中国药物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大幕拉开 , 其改革成果很快上升为法律 。
药品管理法在2019年全面修订并实施 , 这为中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医药企业向创新驱动转型奠定了最重要的政策基石 , 也给了欲投资中国医药创新的资本未来可期的“定心丸” 。
加之 , 科创板和港交所18A新规的实施 , 为资本打开了便捷的退出渠道 。 刹那间 , 千亿资本涌入创新药领域 。
药品试验外包公司(CRO)的加入 , 让创新药这个本来只有少数人能玩的高门槛游戏 , 变成“给一个分子 , 就能生产出药”的大众游戏 , 进一步加速资本的涌入 , 由此中国创新药繁华异常 。
仿制药却冷冷清清 , 像一个资本“弃儿” 。 2020年医药健康领域超过5亿元的融资中 , 对仿制药(含原料药和制剂)的投资仅有4% 。
同样是为国人提供健康保障的药企 , 因产业链上下游的差别 , 仿制药企业只能享受化工股的估值 。 而创新药讲好故事 , 就能受到资本青睐 。
于是 , 大量的仿制药企 , 这两年只能一边讲讲“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故事 , 一边把业务延伸到CDMO(药物研发生产外包服务) , 捡一些创新药们吃剩不要的资本 。
因“廉价”被“抛弃”,仿制药的出路在哪里?
文章图片
资料来源:远川研究所
似乎现实和政策设计的本意有些偏离 , 本想给传统的头部仿制药企一个稳定的现金流 , 然后鼓励它们往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药转型 。 然而现实中 , 能够转型做创新药的仿制药企屈指可数 , 大多数都在亏损状态下苦苦挣扎 , 还能撑多久?
断供集采的隐忧
2021年8月20日 , 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的一则信息 , 将“共和国长子”——老牌药企华北制药 , 推向风口浪尖 。
因产能受限 , 叠加原料药涨价 , 华北制药在中标国家带量采购后 , 断供了 , 受到主管部门的严厉惩戒 , 引起行业巨大反响 。
其实 , 面对居高不下的原料、环保、注册以及申报成本 , 惨烈竞争的集采价格降幅像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轻而易举地击穿企业测算的成本“地板价” 。
虽然药企在参与投标报价时 , 都做了严密的成本测算 ,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 , 成本是动态变化的 , 中标价格却是静态固定的 。
当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品氨氯地平每片价格降至接近五分钱、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每片价格降到近一分钱时 , 仿制药企如果不改善工艺、提高效率、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 肯定不可持续 。
这正是仿制药成为资本“弃儿”的重要原因 , 也给市场传递一种信号:做仿制药 , 只能拿到一个较低的利润 , 低于10%甚至亏损 。 没有未来 。 2018年首次国家集采以来 , 五轮集采次次引起医药板块大跌 。
通过政策引导、调整行业结构 , 淘汰效率不高的企业出局 , 是必要的 。 同时 , 在医药产业链的实际运行中 , 既要防止出现药价虚高导致医保资金浪费、增加百姓用药负担 , 更要防止出现药价虚低的恶性竞争 , 引发药品供应链的安全保障出问题 。
图:“+”代表正相关、“-”代表负相关
因“廉价”被“抛弃”,仿制药的出路在哪里?
文章图片
资料来源:毕马威
毕马威针对美国仿制药市场中的三条因果链分析显示 , 需求链、供应链、短缺链相互关联 。
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中 , 市场需求会带动价格上升 , 使得越来越多的仿制药企业愿意投资生产 , 从而增加供应量满足市场需求;当增加的供应量超过需求量时 , 随着买家的价格压制 , 价格回落 , 意味着利润空间被压缩 , 迫使某些供应商出局或转型至更高利润的领域 , 如创新药或高端仿制药 。
每条链中都有可能被干预的节点 , 任何一个节点若出现被干预的大幅波动 , 尤其是价格 , 均可能引起整个链条的均衡被破坏 , 甚至影响到用药供应保障的安全 。
仿制药是基本盘
为保障药品供应链安全平衡 , 无论是市场主导的北美 , 还是政府埋单的英德日 , 通常的做法都是在专利期内给创新药一个足够高的利润空间 , 让药企愿意花精力投入 。
同时 , 大力鼓励药企仿制专利保护到期的药 , 加快市场竞争拉低药品价格 , 使病人能使用到廉价的好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