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患上“减持尴尬症”


高瓴患上“减持尴尬症”
文章图片
高瓴患上“减持尴尬症”】文|巨潮商业评论 , 作者|杨旭然 , 编辑|王方玉
爱尔眼科(SZ:300015)最新的三季报股东数据显示 , 高瓴大幅减持并已退出其十大流通股股东 。
以做时间的朋友著称的高瓴资本 , 并没有选择与爱尔眼科继续走下去 。
在资本市场中买入、卖出都是投资者的个体行为 , 是买卖自负的简单逻辑 。 但高瓴对爱尔眼科、凯莱英(SZ:002821)、泰格医药等股票的卖出 , 却再次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局部地震” 。
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 , 投入如此大的注意力去关注某家特定的投资机构的买卖交易 , 在此之前相对罕见 , 其中原因比较复杂 。
高瓴是近几年中国价值投资的旗帜 。 其在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树立了一套关于长期主义、价值投资的话语体系 , 这套体系又与此前几年资本市场注重龙头价值、获得长期回报的投资风格相吻合 , 获得了大量投资者的认可 。
但问题出在2021年之后 。 市场风格向以光伏、芯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转移 , 二级市场的投资风格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价值投资”在市场上不吃香了 。
高瓴患上“减持尴尬症”
文章图片
爱尔眼科股价表现(2017年1月至今)
过去几个月 , 不少依照价值投资逻辑进行投资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 “A股市场没有价值投资 , 不能做长线”的观点变得更有说服力 。 高瓴的抛售动作 , 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一点 。
另外 , 高瓴做时间的朋友 , 或者说是“长期主义” , 究竟有没有时间上的限制 , 一直没有给出过清晰的答案 , 是其对投资理念进行宣传时所忽视的一个关键点 。
资本市场的投资中 , 买入卖出本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 但如高瓴一样每次抛售股票都会引起不同程度舆论关注的 , 却并不常见 。 我们可以称之为“减持尴尬症” 。
01声望与口舌
高瓴不可能既获得了传播所带来的好处 , 又可以不承担随之而来的市场评判 。
与张磊在卖出股票方面的语焉不详不同 , 价值投资的泰山北斗巴菲特、芒格对于在价值投资的过程中选择何时卖出股票 , 有很清晰明确的解释 。
其卖出逻辑被总结为三部分:发现更好的股票、极度高估、基本面出现了变化 。
例如2020年5月2日 , 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坦言 , 其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清空了美国四大航空公司(达美、西南、美航、美联航)的股票 , 总计数十亿美元 。
巴菲特认为 , 受新冠疫情影响航空业已发生根本变化 , 三四年内航空客运人数都不会恢复到去年水平 。 而在此之前 , 伯克希尔连续多年不断增持四大航空公司 。
以及 , 在2021年2月份 , 伯克希尔的第一大重仓股苹果不断上涨之际、突破2万亿美元市值之后 , 巴菲特选择减持了5700万股的苹果股票 。 这笔卖出的逻辑也很好理解——当时的巴菲特认为苹果的估值已经有些高了 。
高瓴患上“减持尴尬症”
文章图片
巴菲特在2020年股东大会上坦言减持苹果错误
但同样是在2020年的股东大会上 , 巴菲特却明确表示苹果是一家非常好的公司 , 对其抛售可能是错误的决策 , 这种比较罕见的认错 , 不仅没有损毁巴菲特的形象 , 反而能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巴菲特的卖出逻辑 。
此前多年巴菲特对于几笔重要的投资 , 包括巴克斯特鞋业、伯克希尔哈撒韦等公司投资失败的解释(或吐槽) , 也都能够起到类似的作用 。 这些关于卖出的言论和观点 , 都与巴菲特进行长期投资的标签化特征做了某种程度的“中和” 。
张磊与巴菲特不同的地方在于 , 他在多年来向资本市场传播自己的理论体系、投资逻辑的同时 , 却并没有对卖出股票的逻辑、原则做出足够多的说明和解释 。
这实际上是传播自己价值体系、投资逻辑后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经验的传授、投资理念的提出 , 可以让高瓴获得更广泛的市场认可与资本追随 , 但这些追随也必然也会形成某种反作用力 。
简言之 , 就是高瓴不可能既获得了传播所带来的好处 , 又可以不承担随之而来的市场评判 。
02减持与猜测
张磊极少对外总结过自己对于卖出股票的思考 。 公众投资者无从得知其减持之前所进行的思考 , 进而产生出某些猜测 。
对爱尔眼科、凯莱英和泰格医药的减持 , 并非是高瓴资本2021年仅有的减持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