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行业真的“黄”了吗?


黄酒行业真的“黄”了吗?
文章图片
【阅读提示:本周本号推出“非白酒”专题 , 七篇文章讲解非白酒板块 , 欢迎持续关注 。 下周将推出“软饮料”专题 , 敬请期待 。 】
古有“煮酒论英雄” , 今有孔乙己“温两碗酒 , 要一碟茴香豆” , 这其中所说的酒其实就是黄酒 。
但似乎这些都已经随着课本的泛黄而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 , 黄酒作为中国的传统美酒 , 为何现在鲜有人提及?黄酒行业还能重拾往日的荣光吗?
黄酒的前世今生
黄酒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 从商周时期开始就有酿造 , 至今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 黄酒以大米、黍米、粟等为原料 , 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 , 属于低度酿造酒 。 元朝时期 , 蒸馏技术出现 , 白酒应运而生 , 酒精的浓度也越来越高 。 明清时期 , 黄酒依然占据中国的主流市场 。 二十世纪初 , 随着战乱的发生 , 粮食极度匮乏 , 采用大量谷物作为原材料的黄酒迅速失势;当前黄酒市场份额仅在2%左右 , 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
黄酒的主要原材料是谷物 , 南北方在取材上有所差异 , 南方以糯米为主 , 北方以黍米、粟为主 , 而黄酒的主要产地集中在南方的江浙沪地区 , 因此糯米成为黄酒生产的重要原材料 。 当前 , 黄酒业务的毛利率基本均在50%以下 , 上市公司龙头古越龙山的毛利只在35%左右的水平 ,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黄酒的原材料刚性成本较高 , 这也导致了战乱年代黄酒市场一蹶不振 。
总体来看 , 直接材料占黄酒生产成本的75%以上 。 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 因此若无特殊情况 , 供给端的波动不大;但价格端来看 , 粮食价格呈稳步上涨态势 , 而黄酒企业的议价能力较低 , 因此黄酒成本端的压力逐年递增 。
黄酒虽然历史悠久 , 文化底蕴深厚 ,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 , 面对白酒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 , 黄酒在宣传攻势上也是略逊一筹 , 知名度一降再降 。 当前黄酒市场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 , 在国内其他地区属于极其小众的品类 , 展现出较强的区域特征 。
黄酒行业的困境
黄酒单独来看具备独特的优势 , 黄酒中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均高于白酒 , 易于消化 , 属于养生酒 。 但在白酒、啤酒、红酒等的围攻下 , 黄酒的破局之路前途渺茫 。 与白酒的万亿市场规模相比 , 黄酒当前仅在百亿级别 , 空谈文化底蕴、强调古法酿制 , 已经无法提起消费者兴趣 , 要想突围 , 需要寻求新的方向 。
2021年发布的《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 , 明确了黄酒发展的路径 , 提出了“高端化、年轻化、时尚化”的产业发展方向 。
路漫漫其修远 , 黄酒面临的困境 , 一是价格上不去 , 二是喝的人不多 ,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
一.黄酒市场不断萎缩
当前并无权威数据统计黄酒的市场规模 , 本文将三家黄酒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汇总可以发现(见图1) , 自2017年以来 , 产量和销量双双下滑:近三年产量年均下降13.8% , 销量年均下降8.8% 。
黄酒行业真的“黄”了吗?
文章图片
产量下降并不是因为产能不足 , 而是因为销售不景气 。 短期来看 , 黄酒行业整体销量下滑的趋势难以扭转 , 暂时没有支撑销量出现拐点的动因 。 动销率不足使得黄酒上市公司库存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 从半年报来看 , 古越龙山、会稽山和金枫酒业库存商品期末账面余额分别是其营收的2.2倍、1.9倍和2.8倍 。
从营收层面来看(见图2) , 全国规模以上黄酒企业的总营收规模也不断下滑 , 由2016年的近200亿 , 下降至2020年的134.7亿 。 2020年 , 规模以上黄酒企业营收同比下降20.2% , 实现利润同比下降7.86% , 虽然疫情的发生确实对黄酒市场形成冲击 , 但是同期的白酒业绩却仍逆势上涨 , 2020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营收同比增加4.6% , 实现利润同比增加13.4% 。 但值得欣慰的是 , 黄酒整体的利润率不断上升 , 由9.4%上升至12.7% , 使得净利润总额基本在18亿左右的规模浮动 。
二.全国化进程仍困难重重
整体来看(见表3) , 黄酒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 。 浙江省是黄酒业的绝对龙头 , 集中了大量中国知名黄酒企业 , 包括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等 , 近年来 , 浙江省绍兴市大力弘扬黄酒文化、振兴发展黄酒产业 , 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措施 , 加速黄酒行业发展 。 江苏省紧随其后 , 目前主要有张家港酿酒和江苏丹阳酒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