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胡桂林︱明媚湖山写意浓:中国画研究院忆往

_原题是:胡桂林︱明媚湖山写意浓:中国画研究院忆往
在中外闻名的颐和园里 , 有一处从未对外开放过的地方 , 它地处偏僻、隐蔽神秘 , 这就是藻鉴堂 。 一座四面环水的小岛 , 为了便于交通 , 小岛和陆地修了一条长堤 , 准确说应该是三面环水了 。 岛上有一座两层中式小楼 , 依稀掩映在绿树间 , 门庭清幽 , 花木扶疏 。 藻鉴堂虽在颐和园公园里 , 却不归公园管辖 , 据说 , 建国后就一直作为某机关的内部招待所使用 , 是显赫人物休憩的地方 。 本来这和普通人水米无干 , 谁能想到 , 这处权贵人物的别馆禁地 , 在“文革”后有一段时间 , 曾是中国画研究院的所在地 , 是现在国家画院的发祥地 。 因此 , 藻鉴堂就有了不同的意义 。
先交代一下 , 这篇小文的标题“明媚湖山写意浓” , 是借用叶剑英元帅的诗句 。 不是有意拉大旗 , 这是有出典的 。 是四十年前的往事了 , 1979年 , 一个蝉鸣幽静的夏日 , 时为国家副主席的叶剑英来藻鉴堂垂钓休憩 , 无意间遇到了在这里创作的画家 。 叶帅以“鱼叟”自喻 , 留下了 “画家鱼叟喜相逢 , 明媚湖山写意浓 , 清代兴亡昨日事 , 匠心钩出万山松”的诗句 , 落款题:“请四市三省画家指正 叶剑英 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一日 。 ”这首诗后来收入《叶剑英诗集》 , 题目就叫“藻鉴堂赠画家” , 可算是现代艺苑一段佳话 。 当时 , 中国画创作组刚搬入藻鉴堂 。 此后 , 这处神秘的别馆禁地 , 变成了名家大师寄迹书画之地、啸歌觞咏之所了 。
从1979年到1984年 , 先则叫“中国画创作组” , 后则名“中国画研究院” , 大约有四年多的时间 , 几乎所有的画苑名家都在藻鉴堂留下过印迹 。 如李可染、刘海粟、朱屺瞻、叶浅予、吴作人、关良、蒋兆和、谢稚柳、陆俨少、亚明、黄胄、黄永玉、黎雄才、李苦禅、吴冠中、何海霞、关山月、程十发、宋文治、方济众、王雪涛、梁树年等 , 还有不以书画名世的张伯驹、赵丹等 , 可谓灿若星辰 , 极一时之盛 。 有人说当年的藻鉴堂是中国画的创作中心 , 代表了那个时期画坛的最高水平 , 此话绝非虚誉 。 可以举几个硬数字 , 以见一斑 。 中国画研究院在藻鉴堂的四年多的时间里 , 完成了数以万计的礼品画、陈列画和出口画等创作任务 , 还为国家收藏了近四千多幅珍贵藏品 。 作者都是一时之选的名家 , 这些作者现在大多已去世了 , 可见其珍贵难再 。
国家|胡桂林︱明媚湖山写意浓:中国画研究院忆往
文章图片
藻鉴堂的实寄封
藻鉴堂始建于清乾隆时期 , 是清漪园时期重要的景点建筑 。 与昆明湖上的冶镜阁、南湖岛鼎足而三 , 象征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 乾隆皇帝有“昆明湖泛舟至藻鉴堂”诗:“视事馀清暇 , 昆明一泛舟 。 棹穿锦绣浦 , 堂据凤麟洲 。 到此暑何有 , 于焉兴每留 。 ”乾隆时期的藻鉴堂老建筑 , 早已毁于英法联军之役 。 启功先生在《启功韵语》里 , 有一组《藻鉴堂即事十二首》 。 诗前序文简要介绍了藻鉴堂的历史:“颐和园西南角有藻鉴堂 , 前有石凿方池 , 殆堂所由名也 。 堂构已拆 , 改建小楼 , 妖姬曾居之 , 蹄迒可辨 。 今改招待所 。 一九七九年酷暑 , 余借寓数日 , 苦蚊不寐 , 口占短咏 。 ”所谓“石凿方池” , 就是乾隆时期藻鉴堂的遗迹 。 文中“妖姬”者 , 江青也 。 所谓“蹄迒可辨” , 指江青居住过的遗迹 。 江青被捕那年的夏天 , 她曾到藻鉴堂避暑疗养 , 秋风渐凉的10月 , 则已身入囹圄矣 。 距启先生来藻鉴堂小住 , 仅过了三年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