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为钻石缴纳“智商税”了( 二 )


文章图片
配图:卡地亚广告
如此天价不禁让人怀疑“稀有”的钻石资源具体有多少?掌控着全球多数钻石资源的戴比尔斯有多么“抠门”?
美国地质勘探局数据显示 , 2019年全球钻石储量约14亿克拉 , 开采量却只有5500万克拉 。 值得注意的是 , 随着现代找矿技术的精进 , 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矿区出现 , 百度百科数据显示 , 目前全球的钻石资源从2019年的14亿克拉增至25亿克拉 , 最大的金伯利钻石矿坑 , 一个矿坑产出了整整3吨的钻石 。
三十多个国家拥有钻石资源 , 平均年产量在一亿克拉左右 。 产量前五位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扎伊尔、博茨瓦纳、俄罗斯、南非 , 以澳大利亚为例 , 自1979年澳大利亚西部发现钾镁斑岩中含有金刚石起 , 至1986年 , 澳大利亚的金刚石产量已经全球第一 , 其中仅是阿盖尔矿床储量就高达5.5亿克拉 。
中国也不例外 , 我国金刚石探明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10名 , 年产量在20万克拉 。 除了印度 , 我国也有曾经名留青史的天价钻石 , 金鸡钻石重281.25克拉 , 遗憾的是在二战期间不知所踪 , 1977年发现的常林钻石重158.786克拉 , 是目前国内现存最大的钻石 。
可以想象 , 吝啬的不是大自然 , 而是“绑架”大自然的资本 。
钻石正在失去婚恋“C位”
天然钻石太贵 , 培育钻石成了平价替代品 。
这几年 , 培育钻石的价格越来越低 , 打工人们也能拥有一份浪漫 。 贝恩咨询数据显示 , 2020年 , 1克拉(GVS)品级的裸钻 , 培育钻石的价格是天然钻石的35% , 在四年之前 , 这个数字还是80% 。
但价格降下来 , 年轻人就会为此买单吗?此前 , 央视财经在微博上发起了一则投票 , “你会买人造钻石吗?”累计有3000个人参与 , 其中选择买的人占比有54% , 认为天然钻石更有意义的占比19% , 剩下的或许是觉得任何钻石都是一种智商税 。
无关价格 , 事实上 , 钻石流行了这么多年 , 最主要的消费市场还是欧美地区 。 DeBeers数据显示 , 早在2016年美国钻石需求就同比上涨4.4%突破400亿美元 , 占全球钻石需求的一半 。 即便排除婚恋市场 , 美国女性为自己购买钻石首饰的比例超过50% , 平均价格在1000到5000美元之间 。
据不完全统计 , 美国钻石消费市场规模占全球份额的60%-70% , 而中国的钻石消费市场规模仅为20% 。 原因可想而知 , 海外婚恋鲜花气球加钻戒 , 绿色的草坪上男主单膝下跪 , 1951年 , 美国每10个新娘中就有8个获得了钻戒 , 但国内自古是凤冠霞帔 , 千金买笑 。
虽然西式婚礼从民国时期就在年轻人之间风靡一时 , 但在国内婚嫁的传统里 , 钻石在黄金面前永远排名老二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国内与美国正好相反 。 调查显示 , 美国的黄金饰品消费市场规模已经下跌至6%-7% , 中国目前的黄金饰品消费市场高达60% 。
可能会有情侣结婚不买钻戒 , 但很少有年轻人结婚不买黄金 , 根据调查 , 不少地区的传统婚嫁习俗已经从“三金”增加到了“五金” 。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报告数据显示 , 2019年我国黄金珠宝市场规模为1097亿美元 , 为全球最大珠宝消费市场 , 我国消费者偏爱黄金产品 , 2019年国内珠宝市场中黄金类消费额占比高达60% , 钻石仅占14% , 相比全球47%的钻石消费占比低了不止一星半点 。
世界珠宝协会数据显示 , 国内一线城市新婚女性钻石购买率61% , 三四线城市渗透率仅37% 。
不止婚恋市场 , 国内整个珠宝消费都往黄金市场倾斜 , 从前觉得黄金饰品俗气的年轻人尤其爱买黄金 , 小红书上 , 古法黄金首饰血洗时尚领域 , 就连投资界都有黄金的身影 。
不难理解 , 黄金的保值属性加大了消费欲望 , 天然钻石贵得离谱 , 培育钻石的价格也不见得有多么便宜 。
有一组数据对比 , 目前国内市面上培育钻石的价格在2万-3万元人民币/克拉 , 钻石巨头戴比尔斯推出的培育钻石也要800美元每克拉 , 按照黄金每年的平均价格300元/克来计算 , 在国内买一克拉钻石的钱 , 差不多可以买100克黄金 。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为钻石缴纳“智商税”了
文章图片
数据显示 , 今年淘宝天猫站内 , 整个黄金品类爆发1700%以上 , 90后人群占比达到50% 。 2017年的时候古法黄金的市场规模还仅在30.42亿元人民币左右 , 2019年市场规模就冲到了303亿元人民币 , 2024年中国古法黄金饰品的市场规模预计可达到近1000亿元 。
不难看出 , 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的命运天壤之别 , 后者可以顶着真爱的光环在消费市场上制霸几十年 , 但前者显然就没有那么好运 。 如今 , 培育钻石缺少了一种爆火的契机 , 资本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 , 正在铆足了劲儿制造各种消费噱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