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为钻石缴纳“智商税”了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为钻石缴纳“智商税”了
文章图片
作者:道总有理
对于资本而言 , 爱情永恒不永恒是钻戒说了算 。
七十多年前的某个深夜 , 从美国Ayer广告公司的文案策划弗朗西丝小姐在纸上写下“ADiamondIsForever”的那一刻起 , 那句经典的台词“钻石恒久远 , 一颗永流传”到现在都还是广告界的扛把子 。
也正因为这句不咸不淡的营销标语 , 年轻人求爱结婚没有一颗钻戒傍身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真爱 。 网易文创发布的一则调查报告显示 , 钻戒在男女婚恋中跻身刚需产品前五位 , 钻石能不能象征真爱永恒并不好说 , 但“一颗就破产”的确是无数热恋情侣无处可诉的内心苦水 。
不过没关系 , 就算买不起天然钻石 , 也有培育钻石来充当“备胎” 。 最近 , 培育钻石概念股突然火了 , 中兵红箭、黄河旋风、国机精工均涨停 , ST金刚、力量钻石、四方达、豫园股份继续冲高 。
不管有没有人纠结培育钻石对爱情的折辱性 , 仗着零售价只有天然钻石的20%到35% , 培育钻石在年轻人的浪漫世界里大杀四方 。 目前 , 国际珠宝巨头戴比尔斯、施华洛世奇、潘多拉等纷纷推出培育钻石系列产品 。
2020年 , 培育钻石产量约为750万克拉 , 在全球钻石市场的占比已经达到6%左右;供应商Statista估测 , 到2030年其市场渗透率预计能达到10%之多 。 钻石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眼看天然钻石的真爱谎言落幕 , 培育钻石还将继续这场PUA游戏?
天然钻石被迫“稀缺”
一直以来 , 钻石都是打着稀有的幌子纵横消费市场 , “可遇不可求”的情绪内核恰如其分地在爱情这个主题里存在了这么多年 , 收割着无数痴情男女 。 世人对爱情的理解不过是金风玉露一相逢 , 钻石不重要 , 重要的是难得一遇 。
不得不说 , 两者之间的属性接轨是资本在消费市场上最聪明的一招 , 且屡试不爽 。 至于钻石资源到底有多少?大多数人是一叶障目 。
相关资料记载 , 在3000年前 ,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钻石资源的地区 , 印度克里希纳河、彭纳河及其支流是世界唯一产出钻石的地方 。 那些只存在于历史传说中的著名钻石多数都来自于印度 , 例如那颗一度引起印度与英国皇室相互抢夺的“光明之山” 。
大约在十九世纪之前 , 那时候的钻石由于开发困难只供皇室与贵族使用 , 天然钻石即便对于皇室贵族也是奢侈品 , 有名字的钻石甚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尊严 。 光明之山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 有文献记载 , 无数帝王因为这颗钻石发起过战争 , 1526年曾归苏丹巴卑尔所有 , 1738年成为波斯王纳狄尔沙赫的战利品 , 1850年归英国王室所有 。
最近一次出现是在2002年4月 , 乔治六世的妻子英国王太后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葬礼 , “光明之山”就被放置在王太后的棺椁上 。 钻石资源实现自由是在1870年 , 当年南非OrangeRiver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 , 产量数以吨计 , 据悉 , 单一的矿坑产量高达1400万克拉以上 。
本来钻石有可能沦为平价宝石 , 但为了垄断钻石供应 , 英国金融家塞西尔·罗德斯买下了这座钻石矿,并创建了戴比尔斯矿业公司 , 加上几大钻石原料商 , 共同控制了全球至少90%的钻石资源 , 每年固定开采 , 硬生生地将钻石采成了稀有资源 , 自此戴比尔斯就开始了疯狂的营销套路 。
1946年 , 戴比尔斯一口气买下了125份报纸版 , 请了十多位好莱坞明星带货 , 最经典的一个画面应该是1953年玛丽莲梦露在电影《绅士爱美人》中的一幕 , 女神穿着桃色的礼服裙在人群簇拥中高唱“DiamondsAreaGirl’sBestFriend” 。
戴比尔斯的目的达到了 , 按照美国劳工统计局消费者物价指数 , 1960年到2016年间 , 美元累计通胀率为711% , 而钻石毛坯价格涨了1100%还多 。
几十年后 , 梦露与钻石被卡地亚在圣诞节的时候完美复制 , 表面上是致敬女神 , 其实是为了宣传新出的项链 。 似乎无论如何 , 钻石都与真爱、梦想、幸福脱不了关系 。 纳狄尔沙赫为“光明之山”痴迷倾倒 , 到了现代 , 天然钻石的每次出现都引起上流社会的轩然大波 。
2017年5月份 , 苏富比拍卖行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珠宝拍卖会 , 一对彩色钻石耳坠以5740万美元、约合3.95亿元人民币的总价 , 创下拍卖史上的新纪录 。 其中 , 粉色的那只被命名为“阿泰米斯” , 价格是1.067亿元 , 蓝色的“阿波罗”则是粉钻的两倍 。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为钻石缴纳“智商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