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挖潜增效打好全年收官战,“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成为高频词|武汉一周( 二 )


文章图片
10月12日 , 2021全球数字贸易大会在武汉开幕 。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何晓刚摄
想象一下 , 欧洲杯转播时 , 根据两队球员足下动作 , 机器人能自动解说;拍电视剧时 , 机器人“看”了剧本就能自动生成画面和场景 , 供导演再加工……
这就是图、文、音三模态的统一表达 。 就在上月 , 全球首个三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宣告研发成功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介绍 , 该成果正是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算力支持下研发 。
该中心是国内首个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 , 去年此时才刚宣布启动建设 , 而如今不仅早已投用 , 且满载运行已超百天 , 除中科院、武汉大学等科研单位在此平台上进行影像、图片、语音处理等各种人工智能的训练和推理外 , 联影、兴图新科等武汉各行业创新型企业排队申请算力服务 。
“每年我们要花百万元去购买AI算法 , 就好比装修房子找设计师买图 , 现在我不但能拿到图 , 还参与设计 。 ”武汉纳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CTO赖明壮介绍 , “近水楼台”的该平台加快向企业赋能 , 加速帮助企业完成人脸识别、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应用场景 , 加快推动武汉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 将极大释放武汉各产业动能 。
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关键中坚作用 , 省市区拿出魄力 , 建设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学岛 , 一个个重大科技项目、大科学设施、国家级创新平台、湖北实验室建设 , 从无到有 , 从分散到集聚 , 蹄疾步稳 。
东湖科学城生命健康创新平台上 , 武汉国家级人类遗传资源库 , 瞄准成为具全球影响力的基于人类遗传资源共享利用的大型综合性创新平台 , 目前 , 全球单体最大的自动化超低温存储设备已安装完毕 , 下月启动运行后 , 将实现1500万管的保藏能力 。 这将开启武汉乃至中国前沿医学转化快速通道 。
布局在东湖科学城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 , 研发了国际首创电流体喷印技术 , 研制了首台套新型显示喷印技术装备 , 正加紧成果转化 。 当下 , “喷印薄膜基板的转移装置、电子印刷系统及电子印刷方法”等6项专利以及相应的4项专有技术共10项技术资产正在湖北技术交易所进行挂牌交易 。
武汉挖潜增效打好全年收官战,“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成为高频词|武汉一周
文章图片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 工程技术人员在主控制室工作 。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高勇摄
一个没有声音的世界太寂寥了 ,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声学人工结构团队 , 二十载专门研究声音 。 他们曾首创声子晶体的谷输运,实现声音无障碍传输 。 更为难得的是 , 深不可测的“声子晶体”研究 , 将走出象牙塔被转化 。
武汉挖潜增效打好全年收官战,“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成为高频词|武汉一周】“卖”声音也能赚钱?武汉帝东这家光谷企业致力于数字声学技术研发与创新 。 如何能让声音像手电筒的直射光一样直线传播、避免声环境污染?企业一直在这个赛道上钻研 。 结合企业声数字降噪算法等技术 , 应用于在线教育、云互动课堂、大型会议多会场同步系统等场景 , 主持人无需话筒或耳麦 , 现场看不到话筒也不会出现啸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