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条一哥”冲刺IPO,卫龙三年净赚近20亿,小辣条赚大钱( 二 )


当前 , 零食巨头皆已完成线上布局 , 其在抢占高线城市的同时 , 借力电商物流网络深入低线城市;而卫龙9成收入来自线下、且7成零售终端网点在低线城市 , 已然错失发力线上的最佳时间 , 留给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
除了辣条还有什么?
尽管卫龙开创了辣条行业 , 但并不是辣条的唯一代表 。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按2020年零售额统计 , 卫龙在中国辣味休闲食品市场排名第一 , 但市场份额仅有5.7%;另一份中泰证券数据显示 , 我国辣条行业产值在500-600亿元 , 其中卫龙以10%的市场占有率位居首位 。
由于辣条行业并不具备高门槛 , 潜力市场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入局者 。 在价格和口味方面 , 辣条品牌区分度并不强 。
据「不二研究」不完全统计 , 三只松鼠、百草味、麻辣王子等品牌都有辣条产品;且不少地方品牌在不同区域“割据” , 享有较高区域影响力 , 卫龙面临不小的市场竞争 。
门槛低也体现在较低的研发费用上 。 招股书数据显示 , 2018~2020年 , 卫龙的研发投入分别为667.2万、57.3万和337.6万元 , 仅占总收入的0.2%左右 。
“辣条一哥”冲刺IPO,卫龙三年净赚近20亿,小辣条赚大钱
文章图片
目前 , 辣条(调味面制品)仍然是卫龙最主要的营收来源 , 但占比正逐步缩减:2018~2020年 , 卫龙辣条的收入分别为21.62亿、24.75亿和26.90亿元 , 占收入比重分别为78.6%、73.1%、65.3% 。
“辣条一哥”冲刺IPO,卫龙三年净赚近20亿,小辣条赚大钱
文章图片
想要在资本市场获取高估值 , 卫龙需要讲出新故事;显然 , 仅靠辣条“单腿走路” , 并不能支撑其未来扩张 。
历经辣条粽子、自热辣条火锅等“黑暗料理”般创新;在辣条之外 , 卫龙还有什么?
招股书显示 , 2020年卫龙年零售额过10亿元的品类有两个 , 年零售额过5亿元的品类有4个 。 2019~2020年 , 新产品收入分别占当年总收入的36.0%和12.7% 。
从营收贡献来看 , 蔬菜制品占比正快速增加:2018~2020年 , 占比分别为10.8%、19.6%和28.3% 。
「不二研究」发现 , 目前 , 卫龙淘宝官方旗舰店中销量top5中 , 有三个非辣条类产品:魔芋爽、溏心蛋和海带结 , 其中魔芋爽和海带结都属于蔬菜制品 。
在新消费风口下的 , 蔬菜制品等新品类的产品知名度 , 更多依赖于线上渠道 。 “零食第一股”三巨头在新品类具有先发优势 , 卫龙想要突围并非易事 。
此外 , 卫龙“辣条一哥”的定位 , 或与新品类并不完全适配:想要绑定“健康”标签 , 说易行难 。
在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前 , 卫龙需要新的资本故事 , 其正在从单一辣条产品的转型、努力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 某种程度而言 , 在辣条之外 , 第二增长曲线的成败将决定其未来成长空间 。
童年滤镜下能否逆袭高端?
某种程度而言 , 卫龙的用户忠诚度很大程度上源自“童年滤镜” 。
Z世代逐渐成长 , 经济能力已能够满足当年“畅享辣条”的愿望 , 相应的也不仅仅满足于小卖部品质 。 在低端面食品牌化后 , 卫龙的高端化势在必行 。
囿于平价零食的定位 , 卫龙辣条并没有进行提价 。 「不二研究」发现 , 在电商平台上 , 依旧可以以0.5元的均价买到卫龙的辣条产品 。
“辣条一哥”冲刺IPO,卫龙三年净赚近20亿,小辣条赚大钱
文章图片
2018~2020年 , 卫龙辣条产品均价分别为13.9元/KG、14.3元/KG和15元/KG , 因原材料价格波动 , 辣条售价略有上涨 。 而销量不减反增 , 同期 , 辣条销量分别达到15.55万吨、17.33万吨和17.95万吨 。
“辣条一哥”冲刺IPO,卫龙三年净赚近20亿,小辣条赚大钱
文章图片
可见 , 卫龙的消费者们价格敏感性并不太强 。 招股书显示 , 卫龙超过95%的消费者处于35岁以下 , 55%的消费者处于25岁以下 。
辣条或许还有提价空间;但在高价之外 , 高品质才是高端化的重要步骤 。
2019年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针对辣条(调味面制品)发布统一分类及添加剂使用标准 , 并要求企业改善产品配方 , 降低辣条中盐、脂肪、糖含量 , 提升产品营养健康水平 。
在辣条新国标的健康化浪潮下 , 卫龙在辣条细分市场积累的先发优势 , 或与后来者逐渐缩小 。
另一方面 , 起家于低档调味面制品的传统辣条 , 似乎很难卸下重调味的历史包袱 , 传统“五毛“辣条的天花板似乎隐约可见 。
有个注脚是:不少美食自媒体甚至已研发出家庭版辣条做法 , 追求更健康的辣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