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制裁的中芯国际:自主可控的道路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艰难

来源:远川科技评论
ID:kechuangych
作者:高思彤、邓宇
本文5509字 , 阅读时间预计13分钟
几天前 , 中芯国际发布公告表示:“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ureauofIndustryandSecurity)已根据美国出口管制条例EAR744.21(b)向部分供货商发出信函 , 对于向中芯国际出口的部分美国设备、配件及原物料会受到美国出口管制规定的进一步限制 , 须事前申请出口许可证后 , 才能向中芯国际继续供货 。 ”
也就是说 , 作为目前大陆最先进的晶圆代工厂 , 承载着中国芯片先进制程的希望 , 中芯国际被美国紧紧盯上了 。
这并不是中芯国际第一次被各方势力撕扯 , 由于芯片行业的特殊性 , 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国际技术输入一直是中芯国际成长的两根支柱 。 而这两根支柱却本身就存在周期性的冲突 , 再加上资本方盈利的诉求 , 中芯国际宛如一位杂技演员:
在高空的钢丝绳上小心翼翼的保持平衡 。
1997年7月 , 以西方国家为主的33个国家在维也纳签署《瓦森纳协定》 , 约定一起限制被封锁国家的关键技术和元器件进口 。 2000成立的中芯国际受此限制 , 在成立第一年 , 向美国应用材料购买双电子束系统时 , 就曾被布什政府冻结产品出口许可 。
此后 , 为了避开《瓦森纳协议》的管辖 , 中芯国际一度将注册地选在开曼群岛 , 大量引入外资股东 , 采用收购二手摩托罗拉工厂、购买二手设备、以及转向第三国企业求助等方式来解决眼前的困境 。
这只是中芯国际九九八十一难的第一步 , 从为了避开美国禁运而引入外资入股;到企业做大做强与股东利益、产业自主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再到创始人张汝京出走、董事长江上舟过世、艰难时期CEO因为股东矛盾不欢而散……
为平衡各方势力与诉求 , 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 , 中芯国际 , 都踩在一根高悬的钢丝之上 , 每一步决策都走得小心翼翼 。
如今 , 国际国内两根支柱冲突日益激烈 , 中芯国际的钢丝走的也越来越晃 , 而这一次美国商务部的管制条例 , 无疑又狠狠的拉扯了一把这根钢丝 。
【被制裁的中芯国际:自主可控的道路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艰难】01
第一战:技术突围
被制裁的中芯国际:自主可控的道路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艰难
文章图片
被视为中国芯希望的中芯国际 , 创立伊始 , 却被迫披上一件洋装 。
2000年 , 为避开《瓦森纳协定》对中国先进技术的禁运 , 创始人张汝京一度将总部设在上海的中芯国际的注册地选在了开曼群岛 , 并引入汉鼎亚太、高盛(由汉鼎亚太的徐大麟介绍 , 投资5000万美金入股)、华登国际(一家成立于美国的芯片投资基金 , 创始人为EDA三巨头之一cadenceCEO陈立武)、祥峰投资(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全资子公司)等在内 , 大量且分散的外资股东入驻 。 [1]
此外 , 通过股权换技术 , 产能换订单等灵活经营方式 , 中芯国际又先后将德国英飞凌、新加坡特许半导体、日本东芝、富士通等芯片巨头从客户变成了利益绑定的股东 。 此外 , 中芯国际还曾在2004年以11.42%的股权 , 换来了一座摩托罗拉位于天津的8寸晶圆代工厂 。 [2]
被制裁的中芯国际:自主可控的道路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艰难
文章图片
一路结盟 , 中芯国际的股东数量也从2000年刚成立时的16名 , 一路膨胀到4年后美国上市时的75个 。
凭借着这种特殊的背景 , 中芯国际既有大陆给钱又给地的资本扶持;又有国际一线企业给予的技术与客户资源 。 刚一成立 , 就成为了明星级别的“国际战队” 。
成立初期 , 利用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半导体低潮期 , 中芯国际在当时张江169元/平米几乎白送的土地成本之上 , 以低价购入了大量设备与厂房 , 加上大陆的工程师红利 , 当时中芯国际新厂房的固定成本 , 甚至做到了比台积电还要再低38% , 变动成本也同样低了15.8% 。 [3]